
(1). 周 代稱諸侯之妻。《左傳·定公十四年》:“從我而朝少君。” 孔穎達 疏:“少君,猶小君也。君為大君,夫人為小君。”
(2).尊稱他人之妻。 清 張泰來 《江西詩社宗派圖錄·謝逸謝薖》:“一日, 惠洪 過溪堂,見 無逸 ( 謝逸 )所居一室,生涯如 龐藴 ,少君方炊,稚子 宗野 汲水, 無逸 誦書掃除,見師放帚大笑曰:‘聊復爾耳。’”
(3).年幼之君。《左傳·哀公六年》:“少君不可以訪,是以求長君。”
(4). 漢武帝 時 齊 方士名。姓 李 ,以祠竈、辟谷、卻老之方往見 武帝 。謂祠竈,丹砂可化為黃金,黃金成以為飲食器則益壽,可以不死。事見《漢書·郊祀志上》。 漢 王充 《論衡·道虛》:“ 武帝 之時,有 李少君 ,以祠竈辟穀卻老見上。” 宋 梅堯臣 《溫成皇後挽詞》:“歌欲傳《長恨》,人将問 少君 。” 清 陳孟楷 《湘煙小錄·香畹樓憶語》:“鰥目炯炯,恒至嚮晨,雖有 鴻都 、 少君 之術,似亦未易措置也。”
(5).泛指道士。 唐 賈島 《過楊道士居》:“無話 瀛洲 路,多年别少君。”
(6).舊時敬稱他人之子。《紅樓夢》第一一四回:“弟那年在 江西 糧道任時,将小女許配與統制少君。”
“少君”在漢語中是一個具有多重文化内涵的詞彙,其含義隨語境和曆史演變而不同。根據權威詞典及文獻記載,主要包含以下義項:
基礎義項:尊稱與古代稱謂
“少君”最早見于《左傳·定公十四年》,指代諸侯的嫡長子,後演變為對他人兒子的尊稱,含敬意。例如清代顧炎武《日知錄》中提及:“少君者,所以稱人之子也。”。這一用法在傳統書劄、對話中常見,體現古代禮儀文化。
引申義項:年輕男性與特殊身份
在文學作品中,“少君”可泛指年輕男子。如《紅樓夢》中賈府長輩稱年輕公子為“少君”,凸顯其尊貴地位。此外,漢代亦将“少君”作為嫔妃封號之一,見于《漢書·外戚傳》,代表宮廷等級制度中的特定身份。
宗教與民俗義項:道教神職與祭祀對象
道教典籍《抱樸子·内篇》記載,“少君”為仙人名號,象征長生修行者。民間信仰中,“少君”亦指代未滿三十歲而亡的男性亡魂,常見于祭祀儀式,如福建、台灣地區“牽少君”習俗,表達對早逝者的哀悼與超度。
現代用法:人名與文化符號
當代“少君”常作為筆名或藝名使用,例如華裔作家少君(錢建軍)。此類命名多取“謙遜有德”之意,延續古漢語的文化意象。
參考資料:
“少君”一詞在漢語中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周代諸侯之妻的稱謂
源自《左傳·定公十四年》,指諸侯的正妻,與“大君”(君主)相對,後也用于尊稱他人的妻子。
年幼的君主
常見于曆史文獻,如《左傳·哀公六年》提到“少君不可以訪”,指未成年的統治者或繼位時年齡較小的國君。
漢武帝時期的方士李少君
據《漢書·郊祀志》記載,李少君以煉丹、辟谷等方術聞名,曾向漢武帝進言通過煉丹益壽延年。
泛指道士或方士
因李少君的影響,後世常以“少君”代指修道之人。
敬稱他人之子
舊時社交中的禮貌用語,用于稱呼對方的兒子。
其他補充
如需更詳細的曆史用例,可參考《左傳》《漢書》等典籍原文。
百日王朝幫襯並肩博買采章參同大氣污染大趨勢電信鼎昌幹瞪眼傀俄國籍孤雁出群和布鴻軒鳳翥徽霍昏媾嘉爵澆态焦尾枯桐解劍拜仇界路姬呂鏡像金蓮燭幾所局段鈞平昆山片玉賃保黎丘鬼蒙特卡洛冥坐木杠湃湃盤郢賠帳偏比剽摘皮剝所辟幕平安喏譜次三翼社木砦盛日神聳蜀牙竦敬素講鐵菱涕涕透心投淵推寅遐狄先意承指哮咆心長發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