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看到正義的事情就去做。《宋史·儒林傳二·石介》:“老夫已保 介 矣。君年少,見義必為,豈可量哉。”亦作“ 見義當為 ”。 元 馬緻遠 《薦福碑》第四折:“ 趙實 見義當為,不行邪徑,就加你為 吉陽 縣令。” 元 無名氏 《盆兒鬼》第四折:“見義當為,能代人鳴寃雪枉。”參見“ 見義勇為 ”。
“見義必為”(或寫作“見義必爲”)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解析如下:
指遇到正義的事情時,必定會采取行動去實踐。它強調在道義面前應毫不猶豫地挺身而出。
核心來源
最早可追溯至《論語·為政》:“見義不為,無勇也。”原句以否定形式強調缺乏勇氣,後演變為肯定表述“見義必為”。
曆史用例
《宋史·儒林傳》記載:“君年少,見義必為,豈可量哉。”元代戲曲《薦福碑》《盆兒鬼》中亦有“見義當為”的表述,進一步豐富了其應用場景。
語法功能
作謂語或定語,用于描述人的行為特質,如“他素來見義必為,深受敬重”。
情感色彩
中性成語,但實際使用中多含褒義,體現積極承擔社會責任的價值觀。
字形差異
“爲”是“為”的繁體字,現代漢語通常寫作“見義必為”。
行動前提
強調理性判斷“義”的标準,需結合具體情境量力而行,避免盲目沖動。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曆史典故,可參考《論語》《宋史》等文獻。
見義必爲是一個成語,意為遇到正義的事情時,必須站出來做出相應的行動,積極維護正義的原則。
義字的意思是道德、正直、公平、合理,是一個非常重要和廣泛的概念。
義字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亠(頭部),右邊是且(刀)。
義字的總筆畫數是七畫,其中亠部有二畫,且部有五畫。
見義必爲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文化和思想道德的發展曆程。
這個詞最早見于《論語·衛竈》。其中,孔子告訴他的學生:“勇于正義,無丈夫之行。”這句話告訴我們,一個人要勇于去做正義的事情,這是一個真正的男子漢應該做的。
見義必爲的繁體寫法是「見義必為」。
見義必爲這個詞在古代寫法中,使用了繁體字的寫法,寫作「見義必為」。
1. 他見到了那個欺負弱小的孩子,立即站出來為他解圍,真是見義必爲啊。
2. 這位女士看到有人遇到了困難,義不容辭地伸出援助之手,她的見義必爲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組詞:
見義勇為、見利思義、義不容辭
近義詞:
仗義執言、義不容辭、魯莽、大公無私
反義詞:
見利思潮、唯利是圖、無所作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