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舉行大傩儀式時所跳的舞。源于原始巫舞,為 中國 最古老的舞蹈形式之一。舞者頭戴面具,手執戈盾斧劍等兵器,作驅趕撲打鬼怪之狀。參閱《後漢書·禮儀志中》、《新唐書·禮樂志六》。
傩舞是中國最古老的祭祀舞蹈形式之一,具有強烈的宗教和藝術色彩。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資料的詳細解釋:
1. 定義與起源 傩舞源于原始巫舞,最早可追溯至商周時期(約3000年前),是古代舉行“大傩”驅疫儀式時表演的舞蹈。其核心目的是通過儀式性動作驅鬼逐疫、祈求平安,帶有原始自然崇拜和圖騰崇拜的印記。
2. 表演形式 •面具特征:舞者佩戴木質或皮質面具,造型多誇張猙獰,象征神靈或鬼怪; •動作道具:手持戈、盾、斧等兵器,以撲打、跳躍等動作模拟驅鬼場景; •儀式氛圍:配合鼓樂與呼喊聲,形成群體參與的祭祀場景。
3. 文化内涵演變 •周代:被納入國家禮制,分為“國傩”(宮廷)和“鄉人傩”(民間); •漢唐:融入說唱元素,逐漸從宮廷走向大衆; •宋明:受戲曲影響轉向世俗化,兼具娛神與娛人功能。
4. 曆史價值 • 被稱為“舞蹈史上的活化石”,為研究古代宗教、藝術和社會結構提供實證; • 促進跨地域文化交流,如湛江傩舞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5. 現代傳承 現存傩舞多分布于江西、湖南、貴州等地,成為民俗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學者建議通過數字化記錄、活态展演等方式保護這一文化瑰寶。
(注:完整曆史文獻可參考《後漢書·禮儀志》《新唐書·禮樂志》等古籍記載)
傩舞這個詞源于中國的傳統民間藝術形式,主要指一種通過舞蹈來祈福、驅邪、祭祀等目的的表演形式。傩舞在中國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神怪崇拜和儒家禮儀等文化元素。
拆分部首和筆畫:
傩(辶兒):辶是部首,兒是偏旁,總計2畫。
舞(舛):舛是部首,總計3畫。
來源:根據研究,傩舞這個詞最早來源于古代的儒家經典《論語》中的一句話:“詩雲:‘願語衆矣,所以傩,望之門也。’”這裡的“傩”原本是指聚集人民、大衆的意思,後來衍生為舞蹈表演的一種祈福形式。
繁體:儺舞(儺為“傩”的繁體字)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文字中,儺舞的字形與現代有所不同。例如,《說文解字》中的記載,古代儺的字形是兒人人,舞的字形是彡舛。
例句:他們在廟會上表演了一場精彩的傩舞,吸引了衆多觀衆的目光。
組詞:傩神、傩戲、傩儀、傩面、傩具。
近義詞:神舞、巫舞、儀舞。
反義詞:傩舞的反義詞較難界定,因為它是一種特定的民間舞蹈形式,難以找到與之截然相反的概念。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