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矯枉過正 ”。 唐 張說 《吊陳司馬書》:“矯枉過中,斯害也已。”《宋史·王存孫固等傳論》:“他有更張,隨事諫止,不少循默。然無矯枉過中之失,故能不亟不徐,進退有道,在 元祐 諸臣中,身名俱全,亦難矣哉!”
“矯枉過中”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jiǎo wǎng guò zhōng,其核心含義是糾正錯誤時超過了合理限度,反而導緻新的問題,與“矯枉過正”同義。以下是詳細解釋:
“他有更張,隨事谏止,不少循默。然無矯枉過中之失……”(《宋史》)
如需進一步了解典籍原文或不同語境下的用法,可參考《吊陳司馬書》或《宋史》相關章節。
矯枉過中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在糾正偏差的過程中,反而走向另一種極端。
矯枉過中的拆分部首和筆畫是由“矢”和“木”組成,其中“矢”是指箭的形狀,表示矯正;“木”是指樹木,表示錯誤。共有12個筆畫。
矯枉過中的來源最早出現在《呂氏春秋》這本古代文獻之中,寓意是要正确地矯正錯誤,不可過分偏激。
在繁體中,矯枉過中的寫法為「矯枉過中」。
古時候,矯枉過中的漢字寫法有所變化,如「矯」字的上面是「幹」,下面是「彡」,表示糾正向前方的偏差。而「過」字的上面是「夂」,下面是「圬」,表示錯誤,也可以理解為越過。中間的「貝」是表示偏差的來源。這些變化代表了古代人們對矯枉過中的認識。
一個例句可以是:"在追求平衡的過程中,我們要警惕矯枉過中,不能走向另一種極端。"
和矯枉過中相關的組詞有矯正、極端、偏激等。近義詞有東山再起、外戚操權等,反義詞則有中庸、穩重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