矯枉過中的意思、矯枉過中的詳細解釋
矯枉過中的解釋
同“ 矯枉過正 ”。 唐 張說 《吊陳司馬書》:“矯枉過中,斯害也已。”《宋史·王存孫固等傳論》:“他有更張,隨事諫止,不少循默。然無矯枉過中之失,故能不亟不徐,進退有道,在 元祐 諸臣中,身名俱全,亦難矣哉!”
詞語分解
- 矯枉的解釋 矯正彎曲。比喻糾正偏邪。《孟子·滕文公下》“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 漢 趙岐 注:“人當以直矯枉耳。”《後漢書·朱祐景丹傳論》:“ 光武 鑒前事之違,存矯枉之志。” 李賢 注:“矯,正也。枉,曲也。
- 過中的解釋 .過了中年。《楚辭·九辯》:“時亹亹而過中兮,淹蹇留而無成。” 王逸 注:“年已過半。”.過半。 宋 張耒 《上元》詩之一:“清晨謁帝 大明宮 ,拜賜歸來夜過中。”.超過適當的限度。 元 姚燧 《
專業解析
“矯枉過中”釋義
“矯枉過中”是漢語成語,亦作“矯枉過正”,指為糾正偏差而采取的措施超過合理限度,反而導緻新的問題。其核心含義可拆解為:
- “矯枉”:矯正彎曲之物(喻指糾正錯誤或偏差);
- “過中”:超過適中的尺度,違背中庸之道。
合指因過度糾正而走向另一極端,含貶義色彩。
語義來源與演變
-
古籍溯源
- 最早見于《漢書·諸侯王表》:“矯枉過其正。”唐代顔師古注:“枉,曲也。正曲曰矯,言矯曲而過直。”意指矯正彎曲的竹木時過度強直,反失其自然狀态 。
- 《後漢書·仲長統傳》進一步引申:“矯枉過直,政令多失。”強調政策調整若失度,将引發新弊端 。
-
結構解析
“矯枉過中”屬聯合式結構,其中“過中”為關鍵:
- “中”:源自儒家“中庸”思想,指不偏不倚的平衡狀态(《禮記·中庸》)。
- “過中”:即突破合理界限,與“過猶不及”(《論語·先進》)同理 。
現代用法與示例
- 適用語境:多用于批評政策、行為或改革的極端化傾向。
例:為遏制環境污染關閉所有工廠,實屬矯枉過中,反緻經濟癱瘓。
- 近義詞:過猶不及、弄巧成拙;反義詞:恰到好處、適可而止。
權威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矯枉過正”詞條,釋義“糾正偏差而超過應有的限度”。
- 王力《古代漢語》:“‘過中’體現儒家對‘度’的哲學思辨。”
- 漢典網:詞源考據(www.zdic.net)。
(注:古籍原文可在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CTEXT查閱)
網絡擴展解釋
“矯枉過中”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jiǎo wǎng guò zhōng,其核心含義是糾正錯誤時超過了合理限度,反而導緻新的問題,與“矯枉過正”同義。以下是詳細解釋:
1.詞義解析
- 本義:比喻在糾正偏差或錯誤時,采取的措施過于極端,結果適得其反。
- 延伸義:常用于批評過度調整的行為,強調“過猶不及”的弊端。
2.出處與典籍引用
- 最早出處:唐代張說《吊陳司馬書》中提到“矯枉過中,斯害也已”。
- 曆史應用:《宋史·王存孫固等傳論》以“無矯枉過中之失”評價人物,說明該詞在古代文獻中的批評性用法。
3.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矯枉過正、矯枉過直、矯枉過當。
- 反義詞:恰如其分、適可而止(需結合語境推斷,未直接見于搜索結果)。
4.用法與示例
- 語法功能:多作謂語、賓語或定語,用于描述行為或政策。
- 示例:
“他有更張,隨事谏止,不少循默。然無矯枉過中之失……”(《宋史》)
5.總結與提醒
- 使用場景:適用于批評過度糾正的行為,如政策調整、人際溝通等。
- 注意:該詞含貶義,需根據語境謹慎使用。
如需進一步了解典籍原文或不同語境下的用法,可參考《吊陳司馬書》或《宋史》相關章節。
别人正在浏覽...
暗櫃蹦走邊郊兵謀楚驿摧戕蹙蹋戴鳌道不同不相為謀盜幸敵與鬥子鳳鸾鋒铄奮袖負咎婦闾戆昧鈎盤酣卧黑濁橫翥紅棗後腳驩遊姜齊間苗豭豘濟濟彬彬矜持不苟金枝稽式局方具言懇托口機郐下無譏窺究淪漪緑樽馬耳東風麥粞賣租廟算墨癖評吊氣鼓鼔氣焰熏天塞上秋升山采珠十拿九穩酥軟塌翅踏床闆天文院托傳無所不知無字悟祥琴謝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