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得其時而出。《禮記·中庸》:“溥博淵泉,而時出之。” 鄭玄 注:“非得其時不出政教。”
(2).時常出現。 唐 韓愈 《行難》:“聖人不世出,賢人不時出。”
“時出”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指在恰當的時機出現或實施,強調順應時勢。這一釋義源自《禮記·中庸》的“溥博淵泉,而時出之”,鄭玄注解為“非得其時不出政教”,說明古代政教舉措需符合時機。例如,古代賢者治國策略的提出,往往需要結合社會背景,體現“時出”的智慧。
表示事物頻繁或規律性地顯現。唐代韓愈在《行難》中提到“賢人不時出”,即指賢才并非持續湧現但會反複出現。現代用法中,如“夜市攤位每晚準時出現”,或特定服飾風格在曆史中多次流行(如曲裾深衣的“續衽鈎邊”設計),均屬此類。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具體案例,可參考《禮記》及韓愈文集。
《時出》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適時出現、及時到來。
《時出》的拆分部首是“日”和“八”,筆畫總共為5畫。
《時出》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論語·子貢篇》,其中孔子說:“君子以時出令。”意思是說君子應該根據時機來發布命令。後來,這個成語逐漸被引申為適時到來的意思。
《時出》的繁體寫法為「時齣」。
在古時候,漢字「出」的寫法較為繁雜。其尚方寶劍形的寫法有兩個小角,多為左虛右實的顯示,十分考究。
他的出現非常準時,簡直是《時出》。
實時出現、準時出席、適時出發
及時、恰時、準時
遲到、過時、不及時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