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場山的意思、道場山的詳細解釋
道場山的解釋
山名。在 浙江 湖州 境内, 南朝 梁 時 如讷禅師 築庵于山,遂得名。 宋 蘇轼 《遊道場山何山》詩:“ 道場山 頂 何山 麓,上徹雲峰下幽谷。” 王文诰 輯注:“﹝ 查 注﹞《釋氏稽古略》: 梁 乾化 二年, 湖州 道場山 , 如訥禪師 卓庵於山,乘虎遊行。” 宋 王十朋 《遊卧龍山遂用舊韻》:“徧插茱萸憶兄弟,更添北望 道場山 。” 明 邢昉 《太白山人》詩:“ 太白 之峰安可攀,遠遊未厭辭人間。苕花如雪傷頽顔,千秋突兀 道場山 。”
詞語分解
- 道的解釋 道 à 路,方向,途徑:道路。鐵道。志同道合。 指法則、規律:道理。道德。道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學術或宗教的思想體系:道學。傳道。修道。 方法,辦法,技術:門道。醫道。 指“道家”(中國春秋戰國
網絡擴展解釋
道場山是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城南的著名山體,具有深厚的自然與人文底蘊。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地理位置與自然特征
道場山古稱“雲峰山”,屬天目山餘脈,距湖州城南約5公裡,面積約8平方公裡,最高峰海拔210.7米。其自然景觀以“峰巒秀郁,水石森爽”著稱,山頂多寶塔(俗稱道場塔)始建于南宋,經明清重修,登塔可俯瞰湖州全貌,晴日甚至可遠眺太湖。
二、曆史背景與人文景觀
- 得名由來:南朝梁代如讷禅師在此築庵修行,因與虎同居岩穴,被尊為“伏虎祖師”,山因此得名。
- 萬壽禅寺:始建于唐僖宗中和年間(881-884年),初名不詳,後曆經五代、北宋更名,現存建築為清代重建,是江南重要佛教場所。
- 文化地标:山上有伏虎岩、笑月亭等古迹,蘇轼曾賦詩“道場山頂何山麓,上徹雲峰下幽谷”贊其景緻。
三、文化意義
除實際山體外,“道場山”一詞在漢語中偶被引申為“修行之地”的象征,喻指專注自我提升的環境。但其核心含義仍指向湖州這一具體地理與文化實體。
以上信息綜合自漢典、搜狗百科及地方文獻研究(),如需完整曆史沿革或詩文引用細節,可查閱相關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道場山,是一個專有名詞,通常指的是佛教中供修行者修持的地方。道場山的詞義可以拆分為“道場”和“山”兩個部分。其中,“道場”是由“道”和“場”組成,“道”表示修行的道路,“場”表示特定的地方;而“山”則指的是自然界的地表突起。
道場山的來源與佛教修行有關。在佛教中,修行者常常選擇一座環境優美、離喧嚣世界較遠的山區作為修行的場所。這些山區往往被稱為“道場山”。由于這些地方適宜修行,所以得名為“道場山”。
道場山的繁體寫法為“道場山”。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但通常也會以“道場山”的音義為基礎。
以下是一個關于道場山的例句:“我今天去了道場山,感受到了内心的甯靜和平和。”
和“道場山”相關的組詞包括修行、山峰、禅院、廟宇等。近義詞可以是禅室、禅堂等,反義詞則可能是繁華都市等。
總結:道場山是指佛教修行者修持的地方,由“道場”和“山”兩部分組成。它是由“道”和“場”這兩個詞義而來的,代表着修行的道路和特定的地方。道場山的繁體寫法為“道場山”。古時的漢字寫法可能因時代變遷而有所不同。道場山是佛教中與修行相關的名詞,一般在山區中修行者會選擇某座山區作為修行的地方。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