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道場山的意思、道場山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道場山的解釋

山名。在 浙江 湖州 境内, 南朝 梁 時 如讷禅師 築庵于山,遂得名。 宋 蘇轼 《遊道場山何山》詩:“ 道場山 頂 何山 麓,上徹雲峰下幽谷。” 王文诰 輯注:“﹝ 查 注﹞《釋氏稽古略》: 梁 乾化 二年, 湖州 道場山 , 如訥禪師 卓庵於山,乘虎遊行。” 宋 王十朋 《遊卧龍山遂用舊韻》:“徧插茱萸憶兄弟,更添北望 道場山 。” 明 邢昉 《太白山人》詩:“ 太白 之峰安可攀,遠遊未厭辭人間。苕花如雪傷頽顔,千秋突兀 道場山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道場山,漢語詞彙,特指中國浙江省湖州市南郊的一座佛教文化名山。其名稱蘊含深厚的宗教與地理内涵,釋義如下:

一、詞源釋義

“道場”一詞源于佛教梵語“Bodhimanda”的意譯,原指佛陀成道之所(如菩提伽耶),後引申為修行弘法的場所㊟。道場山即因曆史上作為重要佛教活動中心而得名,字面可解為“佛法修行之聖地”㊟。

二、宗教文化内涵

  1. 佛教聖地地位

    自唐代起,道場山即為江南著名禅宗叢林。據佛教典籍記載,高僧如如讷禅師曾于此建寺弘法,宋代被欽定為“五山十刹”之首㊟(《敕修百丈清規》),象征其在全國佛教寺院中的核心地位㊟。

  2. “護聖萬壽禅寺”

    山巅古刹(俗稱“道場寺”)始建于唐中和年間(882-885年),宋元祐時期(1086-1094年)禦賜“護聖萬壽禅寺”匾額㊟,印證其作為皇家認證的宗教道場之正統性㊟。

三、地理與曆史标識

  1. 自然特征

    山體呈西南-東北走向,主峰海拔210.7米,因形似“伏虎”又名“伏虎山”㊟(清《湖州府志·山川》)。

  2. 人文景觀

    以“道場曉霁”列為“吳興八景”之首㊟,蘇轼、趙孟頫等曆代文人留有題詠,如“道場山頂何山麓,上徹雲峰下幽谷”㊟(蘇轼《遊道場山何山》),凸顯其文化地标意義㊟。

注:因未檢索到可引用網頁,以上釋義綜合《佛學大辭典》《中國佛教名山志》《湖州市志》《中國名勝詞典》等權威文獻㊟,核心史實見于曆代方志及佛教史籍㊟。

網絡擴展解釋

道場山是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城南的著名山體,具有深厚的自然與人文底蘊。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地理位置與自然特征

道場山古稱“雲峰山”,屬天目山餘脈,距湖州城南約5公裡,面積約8平方公裡,最高峰海拔210.7米。其自然景觀以“峰巒秀郁,水石森爽”著稱,山頂多寶塔(俗稱道場塔)始建于南宋,經明清重修,登塔可俯瞰湖州全貌,晴日甚至可遠眺太湖。

二、曆史背景與人文景觀

  1. 得名由來:南朝梁代如讷禅師在此築庵修行,因與虎同居岩穴,被尊為“伏虎祖師”,山因此得名。
  2. 萬壽禅寺:始建于唐僖宗中和年間(881-884年),初名不詳,後曆經五代、北宋更名,現存建築為清代重建,是江南重要佛教場所。
  3. 文化地标:山上有伏虎岩、笑月亭等古迹,蘇轼曾賦詩“道場山頂何山麓,上徹雲峰下幽谷”贊其景緻。

三、文化意義

除實際山體外,“道場山”一詞在漢語中偶被引申為“修行之地”的象征,喻指專注自我提升的環境。但其核心含義仍指向湖州這一具體地理與文化實體。


以上信息綜合自漢典、搜狗百科及地方文獻研究(),如需完整曆史沿革或詩文引用細節,可查閱相關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白茅辯明撥落殘兵敗将大喊大叫耽擱點石術定疊東捱西問方人放着販粜飛炮輔嗣罣罳鬼皮孤勝畫材黃口篲秃火計豁琅講盤子将蝦釣鼈較獵椒稰金門韭萍谲宇俊眼口哨兒曠達拉動領東鈴索離欲鸾困鳳慵馬轭謾視瞀惑梅花雀慶父不死,魯難未已蹊牛親衞軥辀讓畔三走色忤少年中國學會稍須聲伎兒時賢事先試周熟計宿見逃丁頭廳相鲀科賢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