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後妃或妻妾的訓戒。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二商》:“ 二商 以貧始,以素封終。為人何所長?但不甚遵閫教耳。” 清 黃景仁 《慈光寺前明鄭貴妃賜袈裟歌》:“當時佞佛成閫教, 九蓮 衍得椒房名,昭華寵占六宮冠,十方建寺誰能争?”
阃教(kǔn jiào)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古典詞彙,特指古代家庭内部對女性的教育規範,尤其強調婦德、禮儀及持家之道的教導。其釋義與來源可參考以下權威辭書: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上海辭書出版社)
将“阃教”釋為:“指閨門之教,即婦女應遵守的禮教規範。”其中“阃”本義為門檻,引申為内室、閨房,象征女性活動的空間範圍;“教”即教化、訓導。該詞集中體現了傳統社會對女性德行修養的規範要求,如《明史·列女傳》載“幼承阃教”即強調女性自幼接受家庭倫理教育的重要性。來源依據:ISBN 978-7-5326-3290-5。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釋義為:“閨房内的教育,多指對婦女的道德教化。”詞典引《後漢書·列女傳》相關語境,說明“阃教”與“婦德”“女誡”等概念相關聯,核心在于培養女性“貞順”“婉娩”的品行。來源依據:ISBN 978-7-100-01595-3。
《辭源》(第三版,商務印書館)
進一步闡釋其文化背景:“阃教源于周禮‘内則’篇,後經班昭《女誡》系統化,成為古代女性教育的核心體系。”該詞承載了儒家倫理中“男外女内”的社會分工觀念,要求女性通曉中饋(家務)、侍奉舅姑(公婆)、教子持家等職責。來源依據:ISBN 978-7-100-11425-1。
文化内涵延伸
“阃教”不僅指具體的行為規範,更蘊含傳統家族制度中“正位内宮”的治理思想。如清代《女範捷錄》強調“阃教明而家道成”,将女性教育視為家族穩定的基石。這一概念雖帶有曆史局限性,但作為文化研究樣本,對理解古代社會結構、性别角色構建具有重要價值。
“阃教”是一個古漢語詞彙,主要出現在文學或曆史文獻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阃教(kǔn jiào)
指後妃或妻妾對家庭内部成員的訓誡或規範,尤其強調女性在家庭中的道德教化作用。該詞帶有明顯的性别和倫理色彩,多用于古代社會語境。
阃(kǔn)
教(jiào)
若需進一步探讨相關詞彙(如“阃範”“阃闱”),可參考古代倫理類文獻或《聊齋志異》等作品。
包租避舍采禮阊扉成篇晨夕臭老九抽列墊腰蹲跕多口相聲放志發排法曲父蔭诟噪呙氏國務橫戈躍馬和暖合圍鹄袍簡單化經久不衰饑疲計然之術就中卷折客倡餽賜勞逸結合儡塊廉按粱肉鍊式反應料豆兒裂土分茅羅繖螞蟻矢麪茶茗柯平陽府君阙傾陽欽敬親善蠼猱勝跡笙磬士大夫飾巧霜柹宿憤孫遁王維晚唐無事不登三寳殿相親相愛象聲詞巷術蕭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