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弭散的意思、弭散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弭散的解釋

順服散去。《後漢書·馮绲傳》:“後 鮮卑 寇邊,以 緄 為 遼東 太守,曉喻降集,虜皆弭散。”《後漢書·李固傳》:“時 太山 盜賊屯聚歷年,郡兵常千人,追讨不能制。 固 到,悉罷遣歸農,但選留任戰者百餘人,以恩信招誘之。未滿歲,賊皆弭散。”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弭散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弭”和“散”兩個語素構成,其核心含義指消除、平息并使某種狀态(多指負面或聚集的事物)消散、解體。具體釋義如下:

  1. 消除并使之消散:

    • “弭”本義為停止、消除(如“弭兵”指停止戰争),“散”指分散、消散。組合後強調通過主動幹預使聚集、存在的不良事物或狀态得以解除并最終消失。
    • 例如:弭散災疫(消除并驅散瘟疫)、弭散謠言(平息并消除謠言的傳播)。
  2. 平息并解散:

    • 常用于指平息紛争、動亂或聚集的人群,并使其解散。
    • 例如:弭散争端(平息并化解争執)、弭散集會(平息事态并使聚集的人群解散)。

“弭散”蘊含着“主動采取措施以停止、消除某種不良狀況,并最終使其消散或解體”的動态過程。它常用于描述對災禍、謠言、紛争、聚集等需要被制止和化解的事物的處理。

權威參考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弭散”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使用場景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解釋如下:

一、基本解釋
拼音為mǐ sàn,意為“順服散去”或“平息、解散”。常用來描述通過勸導、安撫等方式使争端、沖突或聚集的人群逐漸消散。

二、詳細含義與用法

  1. 平息紛争:指通過非武力手段(如勸解、政策調整)化解矛盾,例如政治、社會或家庭中的糾紛。
  2. 曆史文獻用例:如《後漢書·馮绲傳》中記載,鮮卑人侵擾邊境時,馮绲任遼東太守,通過安撫使敵人“弭散”。另一例為《後漢書·李固傳》,李固通過裁減兵力、招降策略,最終使盜賊“弭散”。

三、詞源與典故
出自《左傳·襄公二十六年》:“公子弭散而無朝”,原指公子弭遠離朝廷紛争,後引申為主動結束争端的行為。

四、現代應用
多用于書面語或正式場合,強調以溫和手段解決問題。例如:“通過談判,雙方終于弭散多年的積怨。”

總結
“弭散”既保留了古漢語中“平息”的核心語義,也在現代語境中延續了其化解矛盾的内涵,體現了中華文化中“以和為貴”的思想。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後漢書》相關篇章或權威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奧地利帝國傲睨萬物半懂不懂寶攤鞭笞天下鼻亭山禅乘長呼蟬組城域觸目成誦丹旂道頭會尾頂趾焚草奉止棼瞀賦輿幹萎華鱗璜溪畫堂春沍寒箭不虛發家運接力截爪寄外畸羨絶美郎舍蘭渚兩疏犂軶埒等力錢路見不平,拔劍相助旄舞蜜蝍密密疏疏墨勅鬧玩笑破合強自取柱侵恣日傭人生殺之權霜溪樹叢堂候壇盞貼經恫瘝退磨旺壯蚊思負山文籥香尉廂懸孝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