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向帝王進言、上書。《敦煌變文集·降魔變文》:“ 須達 陳情而啟奏:‘臣仕玉階年月久,頃(傾)肝露膽每兢兢,不曾分寸行虛謬。’”《新唐書·崔群傳》:“ 羣 凡啟奏,平恕如此。”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四:“上曰:‘何不啟奏?’對曰:‘七品官在籍身故,無啟奏例。’”
“啓奏”(qǐ zòu)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古代官場語境,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指臣子向帝王進言、上書或報告事務,強調對上級的恭敬态度。該詞由“啟”(陳述、禀告)和“奏”(上書、呈報)組成,突顯古代等級制度中的溝通形式。
曆史背景
源自古代官員制度,常見于奏章、朝會等正式場合。例如《敦煌變文集·降魔變文》記載“須達陳情而啟奏”,《新唐書·崔群傳》中也有“群凡啟奏,平恕如此”的用法。
使用場景
延伸意義
現代可用于比喻向上級或權威人士鄭重彙報,但多為曆史、文學語境。
“啓奏”是古代官僚體系的核心溝通方式,體現嚴格的等級制度。如今多用于曆史研究或文學創作中,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莊重性。
啓奏(qǐ zòu)是一個漢語詞彙,意為向上級或有權者報告、禀告、請示。在古代官場或宮廷中,下級向上級提交報告或請示時使用的一種表達方式。
啓(qǐ)是由音部的啟和辶(辵)部首組成,辶(辵)表示行走、行動,啟表示啟發、開啟。筆畫數為7。
奏(zòu)是由女部的女和卓部首組成,女表示女性,卓表示高大、突出。筆畫數為10。
啓奏一詞是古代漢字的組合,最早可追溯到《楚辭》。在繁體字中,「啓」的寫法保留了許多古時的字形特征。
在古代,啓奏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古時的「啓」字沒有現代的「口」部分,而是由一個表示口的長方形與表示句子開頭的「一」組成。古時的「奏」字沒有「卓」部分,而是由一個表示手的「又」與表示聲音的「口」組成。
1. 他每天早上都會向領導啓奏工作進展。
2. 她擔任皇宮秘書長,負責将下級官員的各種啓奏上報給皇後。
啓事、啓示、啓動、啓程
報道、報告、禀告
詢問、請示、請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