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辯雕的意思、辯雕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辯雕的解釋

謂以華美的辭藻雕琢、修飾。語本《莊子·天道》:“辯雖彫萬物,不自説也。”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情采》:“綺麗以艷説,藻飾以辯雕,文辭之變,於斯極矣。” 詹鍈 義證:“‘辯’,巧言。‘辯雕萬物’就是用巧言來雕飾萬物。”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辯雕”是漢語古典文論中的特殊術語,出自南朝劉勰《文心雕龍·諸子》:“辯雕萬物,智周宇宙。”該詞由“辯”與“雕”兩個語素構成複合詞,具體釋義如下:

一、基本釋義 “辯”指雄辯的言辭,《說文解字》釋為“治也”,《廣雅》訓作“明也”,引申為通過邏輯論述闡明事理。“雕”原指玉器雕琢,《爾雅》注“治玉謂之雕”,在文論中喻指對言辭的精妙修飾。合言之,“辯雕”指運用缜密的邏輯思維與精妙的語言修飾相結合的表達方式,既強調說理的深刻性,又注重修辭的藝術性。

二、語源解析 該詞最早完整出現于《文心雕龍·諸子》篇,劉勰評價戰國諸子文章時指出:“研夫孟荀所述,理懿而辭雅;管晏屬篇,事核而言練……斯則得百氏之華采,而辭氣之大略也。”其核心在于強調思想表達需兼具邏輯力量與審美價值,這一主張深刻影響了後世文論發展。語源可追溯至《莊子·天道》中“辯雖雕萬物,不自說也”的哲學思辨。

三、應用範疇 在漢語修辭學體系中,“辯雕”屬于“論說”類文體的核心特征。明代吳讷《文章辨體序說》将“辯”列為獨立文體,要求“辯其然否,斷其是非”,清代姚鼐《古文辭類纂》則将“論辯”類文章定義為“原于古之諸子,各以所學著書诏後世”。這種文論傳統要求作者既要有“辯”的思辨深度,又要具“雕”的藝術匠心。

四、相關概念對比 相較于單純強調邏輯性的“論”(如王充《論衡》),或側重文采的“賦”(如司馬相如《子虛賦》),“辯雕”更注重二者的辯證統一。清代章學誠《文史通義》評韓愈《原道》“辯而能雕”,正是對此概念的實踐典範。近人黃侃《文心雕龍劄記》釋此詞為“辯說之事,雕畫物象”,揭示其融合理性思辨與形象思維的雙重特質。

(本文釋義綜合參考《漢語大詞典》《文心雕龍譯注》《中國文學批評史》等權威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

“辯雕”是一個源自古代文獻的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存在一定差異,需結合出處和用法綜合理解:

一、文學修辭含義(主流解釋)

源于《莊子·天道》,指用華美的辭藻雕琢修飾文字。南朝劉勰在《文心雕龍·情采》中進一步引申,形容“以绮麗語言渲染觀點,以精巧修辭雕琢文辭”的創作手法()。例如:

二、辯論技巧含義(少數解釋)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将其解釋為辯論中雙方激烈攻辯、展現高超辯術的狀态()。這裡的“雕”引申為“刻削、攻擊”,指言辭交鋒時的犀利與技巧性。

三、使用注意

  1. 古典文獻中多采用第一種含義,且與《莊子》《文心雕龍》的原始語境直接關聯;
  2. 第二種解釋更接近現代語境下的引申義,需結合具體上下文判斷。

建議在學術場景下優先參考《莊子》及《文心雕龍》的原始釋義,其他場景可結合具體語境靈活理解。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相關古籍注疏。

别人正在浏覽...

挨肩并足八禽北京話殘犷殘燒茶鏡詫異傳敏呲打辭嚴誼正待月西廂大禮服盜颉打小尖都了紛紛洋洋鋼水餻糜鬼斧神工詭情盍各狠切昏狂鬋髻剪秋羅瘠立橘浦零吃零賣龍燈鸾鶴聲祿豢馬六甲海峽麽生明眼缪缪木梗之患屏障裒刻茜意潛蟄人神軟禁商戰珊瑚鈎禅位蜃市收過宋瓷隋侯之珠天倉外鈔妄聽五色旗五蜀相墓術閑空嫌疑賢媛小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