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潛伏。 唐 範榮 《三無私賦》:“天光發於幽滞,仁聲振於潛蟄。”
“潛蟄”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可以通過以下分析綜合呈現:
潛蟄(拼音:qián zhé)表示潛伏、隱藏的狀态。原指動物冬眠蟄伏,後引申為事物或人暫時隱匿,等待時機再行動。例如唐代範榮《三無私賦》中的名句:“天光發於幽滞,仁聲振於潛蟄”。
根據多個來源,其核心含義可總結為:
若需進一步了解該詞的詩文用例或相關成語(如“陽和啟蟄”),可參考古籍或權威詞典。
《潛蟄》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包含了“潛”和“蟄”兩個字。
詞語“潛蟄”的第一個字是“潛”,它的拆分部首是“氵”,拼音為“qian2”,它由10筆書寫而成。而第二個字是“蟄”,它的拆分部首是“虍”,拼音為“zhe2”,它由14筆書寫而成。
《潛蟄》這個詞語源自于中國的古代文學作品《詩經》,其中有一首名為《邶風·潛蟄》的詩歌,描述了春天來臨時動物從冬季的休眠狀态中蘇醒,從而表達了大自然的生機勃勃。
在繁體字中,詞語“潛蟄”可以寫作“潛蟄”,字形稍有不同,但發音和意義相同。
在古代,漢字的形狀和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而“潛蟄”這個詞在古代寫作“潛蟄”。
1. 春天來臨時,河邊的青蛙從冬天的“潛蟄”中蘇醒過來,開始歡快地叫喚。
2. 寶寶在媽媽的子宮裡度過了9個月的“潛蟄”時期,終于出生了。
潛伏、潛水、潛藏、蟄伏、蟄居等。
休眠、沉睡、冬眠。
蘇醒、覺醒。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