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五色旗的意思、五色旗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五色旗的解釋

(1).一九一一年至一九二七年 ************ 的國旗,由紅、黃、藍、白、黑五色橫列組成,表示漢、滿、蒙、回、藏五族共和。 老舍 《老張的哲學》第八:“鄉下人們對于城裡挂着‘龍旗’、‘五色旗’,或‘日本旗’,是毫不關心的。”

(2).因 民國 初年由北洋軍閥控制政權,故亦用以代指北洋軍閥的統治,或借指北洋軍閥。 魯迅 《而已集·通信》:“逃掉了五色旗下的‘鐵窗斧钺風味’,而在**之下又有‘缧绁之憂’了。” 魯迅 《二心集·做古文和做好人的秘訣》:“更何況這位 常燕生 先生滿身五色旗氣味。”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五色旗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五色旗是中國近代曆史上具有特殊政治象征意義的旗幟,其核心含義為“五族共和”,即漢、滿、蒙、回、藏五大民族平等聯合。根據《漢語大詞典》釋義,五色旗特指“中華民國初期的國旗,由紅、黃、藍、白、黑五色橫條組成”,象征民族融合與國家統一。

從文化符號學角度分析,五色旗的設計包含三層内涵:

  1. 民族平等觀:每種顔色對應一個主要民族,紅色代表漢族,黃色代表滿族,藍色代表蒙古族,白色代表回族,黑色代表藏族,體現辛亥革命後倡導的民族平等理念(《中國近代史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2. 五行哲學溯源:五色體系源自中國傳統五行學說,暗含宇宙運行規律與政治秩序的統一性,紅黃藍白黑分别對應火、土、木、金、水五行元素(《符號學視野下的近代中國》,北京大學出版社)。
  3. 政權合法性建構:作為中華民國首面法定國旗(1912-1928),其紋章設計融合了西方共和制理念與中國傳統紋章制度,曾被北洋政府沿用至1928年東北易幟(《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彙編》,中國第二曆史檔案館)。

曆史文獻顯示,五色旗的形制在《臨時政府公報》第3號(1912年1月)中首次被官方确認,其标準比例為5:8,五色橫紋自上而下平行排列。該旗幟在當代主要作為曆史研究實物存于南京中國近代史遺址博物館等機構。

網絡擴展解釋

五色旗是中華民國成立初期(1912-1928年)使用的國旗,具有重要的曆史象征意義。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構成

二、象征意義

  1. 民族共和
    五色分别代表漢族(紅)、滿族(黃)、蒙古族(藍)、回族(白)、藏族(黑),體現"五族共和"的政治理念,強調民族平等與團結。

  2. 文化内涵

    • 對應五行學說中的五方(東、南、中、西、北)。
    • 象征儒家五德:仁(紅)、義(黃)、禮(藍)、智(白)、信(黑)。
    • 部分文獻提及與"鳳凰五色"的關聯。

三、曆史沿革

四、争議與評價

如需了解更詳細的曆史事件或設計演變,可查閱《孫膑兵法·十陣》相關記載()或北洋政府檔案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拔禾白茝版尹博備餔糒不可逾越觇行超越方程瞠目掣子尺度愁壘磁畫東坡竹杜工部祠豐勁副相幹方幹符坤珍幹浄利索告舌高天根拿根心工傷貫虱黃發期僵墜儉然驚怔矜名近戚九天克祚髡薙靈主柳陌花街籮間名牒孽牙盤旋朋扇貧雇遷軍峭直碁會氣克鬥牛輕敵青樾棄之敝屣覰看傻呵呵慎微試場釋勤逝逝素心人俗中人讬巧穩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