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ragon lantern] 中國民間遊藝時特制的布龍,内有彩燈,由多節構成,每人持一節,與鑼鼓音樂配合起舞
(1).畫龍的燈。 宋 夏竦 《奉和禦制上元觀燈》:“寶坊月皎龍燈淡,紫館風微鶴燄平。” 宋 王明清 《揮麈錄馀話》卷一:“次詣 成平殿 ,風燭龍燈,燦然如畫。”
(2).仿龍形所制的燈。民間節日的文娛用具。《儒林外史》第二回:“況今年老爺衙門裡,頭班、二班、西班、快班,家家都興龍燈,我料想看個不了。” 巴金 《家》十七:“明晚上我請你們看龍燈。” 何士光 《鄉場上》:“又好比今年正月裡玩龍燈,小小的鄉場是一片喜慶的爆竹。”
“龍燈”是中國傳統民俗活動中的重要元素,既指龍形燈飾,也包含以舞龍為核心的表演形式。以下從多個角度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與結構 龍燈是用布、紙或竹篾制成的龍形燈彩,由多節(通常為單數)組成,每節下方有支撐木棍,方便舞動。表演時,舞者每人持一節,配合鑼鼓節奏完成蜿蜒、翻轉等動作。根據燈内是否燃燭,可分為“龍燈”(點蠟燭)和“布龍”(不點燭)兩種形式。
2. 曆史起源與發展
3. 文化寓意 龍燈象征吉祥、豐收與族群團結。舞龍活動多在春節、元宵等節日舉行,寄托民衆對風調雨順、驅邪納福的祈願,體現了龍作為中華民族圖騰的精神凝聚力。
4. 表演形式
5. 地域特色 不同地區衍生出特色龍燈,如浙江武義龍燈注重“迎燈”儀式,強調宗族協作;安徽黃山龍燈保留唐代祭祀傳統,兼具曆史與藝術價值。
示例詩句引用
“寶坊月皎龍燈淡,紫館風微鶴焰平”(宋·夏竦),生動描繪了古代元宵節龍燈與月色交輝的景象。
龍燈是一個漢字詞語,由“龍”和“燈”兩個字組成。
“龍”字的部首是“虍”,共有16筆;“燈”字的部首是“火”,共有6筆。
《龍燈》一詞最初是指燈具的一種,形狀酷似龍的造型,後來成為中國傳統的民間藝術活動。在節日慶典等場合,人們會制作龍燈進行表演和展示。
《龍燈》一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龍燈」。
古代漢字寫法多樣,關于《龍燈》一詞的古代寫法有很多,如:「龍燈」、「竜燈」、「龍燈」等。
1. 今晚的表演中,龍燈的絢麗色彩讓人歎為觀止。
2. 我們村莊每年都會舉辦龍燈表演,吸引了許多遊客前來觀賞。
龍舞、龍騰、燈籠、燈光、燈火輝煌
龍燈的近義詞有龍舞、龍燈舞
獨燈、單燈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