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亦作“ 屏鄣 ”。屏風。《晉書·阮籍傳》:“ 籍 乘驢到郡,壞府舍屏鄣,使内外相望,法令清簡。” 唐 杜甫 《韋諷錄事宅觀曹将軍畫馬圖歌》:“貴戚權門得筆跡,始覺屏障生光輝。” 元 白樸 《牆頭馬上》第一折:“小姐,佳人才子為甚都上屏障,非同容易也呵!” 明 劉基 《發普濟過明覺寺至深居記》:“諸峯鹹外列如屏障,故寺高不露。”參見“ 屏風 ”。
(2).泛指遮蔽、阻擋之物。 唐 李山甫 《山中依韻答劉書記見贈》:“野寺連屏障,左右相裴回。”《明史·王複傳》:“險隘俱在内地,而境外乃無屏障,止憑墩堡以守。” 艾青 《在浪尖上》詩:“他是一架大山--敵人難于逾越的屏障。”
保護,遮蔽。 明 朱有燉 《風月牡丹仙》第三折:“從今俺皆尊讓牡丹仙,願情在他四圍屏障奉侍他也。” 楊朔 《洗兵馬》卷上一:“山頭上長滿赤松、杉松、落葉松,莽莽蒼蒼的,是屏障 南朝鮮 的一道險要門戶。”
“屏障”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詳細解析:
基本含義
曆史淵源
該詞最早見于《晉書·阮籍傳》,古代文獻中多用于描述地理或軍事防禦。例如唐代李山甫詩句“野寺連屏障”,以及《明史》中“險隘為屏障”的記載,均強調其遮蔽、阻隔的功能。
現代應用
近義詞與反義詞
文學引用
現代文學中常用于象征保護或阻礙,如艾青詩句“敵人難于逾越的屏障”,以及《黃河頌》中“築成民族的屏障”。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例句或曆史文獻,可參考漢典、古詩文網等權威來源。
屏障(píng zhàng)是一個由兩個部首組成的漢字,它由“屍”部和“幹”部構成。其中,“屍”部是該字的上部,具有示意性,并代表了屏障的物體性質;“幹”部則是該字的下部,表示了屏障的作用和功能。
漢字“屏障”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屏障的寫法稍有不同,它的意思相同但是形狀略有差異,比如可以寫作“屏障”(繁體字)。
在古時候,屏障的寫法也有一些變體,比如早期的屏障寫作“屏羌”,意為擋住羌族人;由于時代變遷,字義擴大,屏障也漸漸演變成為擋住一切外來的物或者是擋住不好的事情。
以下是一些關于“屏障”的例句:
與“屏障”相關的組詞有:屏蔽、屏風、屏氣、屏聲、屏除等。
和“屏障”意思相近的詞語包括:障礙、阻礙、阻攔、擋住、防止等。
“屏障”的反義詞可以有:通透、放行、開放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