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裒刻的意思、裒刻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裒刻的解釋

掊刻。謂苛斂民財。《宋書·晉平剌王休祐傳》:“在 荊州 ,裒刻所在,多營財貨。”《陳書·後主紀論》:“ 後主 因循,未遑改革,故 施文慶 、 沉客卿 之徒,專掌軍國要務,姦黠左道,以裒刻為功。” 宋 葉適 《兵總論二》:“而上下方揚揚然自以為得計,為之治文書,聚財賦,盡用衰世裒刻之術,取於民以啗之而猶不足。”《明史·萬士和李汝華等傳贊》:“ 李汝華 司邦計,值兵興餉絀,請帑不應,乃不能以去就争,而權宜取濟,遂與裒刻聚斂者同譏。”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裒刻”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釋義如下:

釋義
指通過苛稅或暴斂手段聚斂財物,具有明顯的剝削性質。

出處與用法
該詞最早見于《陳書·高祖本紀上》:“武林侯蕭谘為交州刺史,以裒刻失衆心。”另在《南史·循吏傳序》中描述貪官時提到“裒刻聚斂,侵擾黎甿”,均用于批判官吏苛稅擾民的行為。

辨析
需注意與“錾刻”(zàn kè)區分,後者是金屬雕刻工藝(如、3所述),兩者發音、含義均不同。

現代使用
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多出現在古籍或曆史研究語境中,具有貶義色彩。

網絡擴展解釋二

裒刻的含義

裒刻(piāo kè)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精心雕琢、精心揣摩。

拆分部首和筆畫

裒刻的部首是衣字旁,筆畫數為11。

來源和繁體

裒刻最早出現于《周禮·春官官人》這本古籍中。其繁體字為裱刻,其中的“刻”字為刂加殼,表示刀子和殼的合體,由此形象地表示對事物進行刨刻、雕琢的意思。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裒刻的寫法可能有所變化。根據古文字典《說文解字》,裒的古字形為“衤屄”,其中的“衤”字為衣的舊字形,而“屄”字則表示抱起耕具的樣子。刻的古字形為“刂殼”,即刀子和殼的合體。

例句

1. 他對自己的演講稿進行了裒刻,确保每個細節都令人滿意。

2. 他在繪畫上投入了大量的裒刻時間,以使每張作品都達到了他想要的效果。

組詞

1. 裒理:精确地理解和揣摩。

2. 裒細:非常細緻地雕琢和推敲。

近義詞

揣摩、琢磨、推敲、雕琢

反義詞

粗糙、草率、敷衍、馬虎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