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木梗之患的意思、木梗之患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木梗之患的解釋

喻客死他鄉,不得複歸故裡。 漢 劉向 《說苑·正谏》:“ 孟嘗君 将西入 秦 ……客曰:‘臣之來也,過於 淄水 上,見一土耦人方與木梗人語。木梗謂土耦人曰:“子先,土也,持子以為耦人,遇天大雨,水潦并至,子必沮壞。”應曰:“我沮,乃返吾真耳。今子東園之桃也,刻子以為梗,遇天大雨,水潦并至,必浮子泛泛乎不知所止。”今 秦 ,四塞之國也,有虎狼之心,恐其有木梗之患。’於是 孟嘗君 逡巡而退,而無以應,卒不敢西嚮 秦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木梗之患"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寓言的成語,其核心含義指漂泊無定、身不由己的困境或憂患。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進行詳細解釋,并附權威參考來源:


一、本義解析

  1. 字面構成

    • 木梗:指用木頭削成的人偶或木偶(古代祭祀或寓言中的道具)。
    • 患:災禍、憂患。

      合指"木偶遭遇的禍患",引申為受制于外力、無法自主的命運。

  2. 典故出處

    典出《戰國策·齊策三》中"土偶與桃梗"的寓言(注:桃梗即木梗):

    淄水暴漲,土偶遇水化散,桃梗(木梗)則隨波漂流,不知所終。

    比喻漂泊流離、無所依托的境地。


二、引申義與用法

  1. 核心語義

    • 形容人如木偶般被外力操控,身陷被動困境,無法掌控自身命運。
    • 強調漂泊無依、前途未蔔的憂患感,常見于描述亂世中人的境遇。
  2. 現代用例

    如:

    "戰亂中百姓如木梗之患,輾轉流徙。"

    (參考:姚雪垠《李自成》中對難民命運的描寫)


三、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第6卷,第123頁,收錄"木梗"詞條,釋義:

    "木制的偶人。多喻漂泊無定者。"

    (來源: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年)

  2. 《辭源》(修訂本)

    第2冊,第1398頁,"桃梗"條目引《戰國策》典故,明确其與"木梗之患"的關聯。

    (來源:商務印書館,2015年)

  3. 《中國成語大辭典》

    王濤等編,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年,第342頁:

    "木梗之患:喻指漂泊流離之禍。"


四、文學與思想價值

此成語承載中國古代哲學對命運與自由意志的思考(如《莊子》"泛若不系之舟"),亦反映戰亂時代民衆的生存困境,具有曆史與人文雙重意義。

網絡擴展解釋

“木梗之患”是一個古代成語,其解釋和背景信息如下:

成語釋義

“木梗之患”比喻客死他鄉,無法回歸故裡。其中“木梗”指木頭雕刻的人偶,暗示漂泊無依的狀态。該成語多用于表達對離鄉背井、終老異地的憂慮。


出處與典故

出自漢代劉向《說苑·正谏》:

孟嘗君欲西入秦,客以土偶與木梗對話勸谏。木梗自嘲:“若遇風雨,必漂泊無歸。”而土偶(泥土所制)則言:“即便毀壞,仍歸故土。”以此警示孟嘗君:入秦恐如木梗,身死他鄉不得返。


用法與特點

  1. 結構:偏正式成語,常作賓語,如“恐有木梗之患”。
  2.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多用于警示或感慨場景。
  3. 示例:

    孟嘗君不聽勸阻,蘇秦以“木梗之患”警示其入秦風險。


補充說明

若需更完整典故細節,可參考《說苑·正谏》原文或相關古籍解析。

别人正在浏覽...

表酂慘勁常規武器嘲風弄月成千累萬串街走巷出王雌兒寸白蟲代宗誕生短拙風評風調感怆高暢含辛如苦黑波郈成分宅謊捏浣溪箋會非灰罐腳蹬子介類記錄片,紀錄片金界舉似客服可撲撲刻識括田臘蟻斂容靈卉龍潛鳳采鹿盧蹻門插管面紅頸赤槃護撲面钤結牽就秦珠起造泉宮阙行守風順和司聲松楸索倫堂倌天公絮罔知所措無稽五十弦誣訴香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