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劃斷疆界。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歸心》:“九州未劃,列國未分,翦疆區野,若為躔次?” 王利器 集解:“《廣弘明集》三《隨函音義》曰:‘謂翦截疆界。’”
“翦疆”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指劃斷疆界,多用于描述古代劃分領土或戰争時割奪對方領土的行為。例如《顔氏家訓·歸心》中記載:“九州未劃,列國未分,翦疆區野,若為躔次?”(意為九州尚未劃分時,如何劃定疆界?)。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不同詞典的解析,可查閱上述來源。
《翦疆》是一個曆史上很少被使用的詞語,其意思是“翻切疆土”。翦,即翻切、砍割的意思;疆,指疆土、土地的範圍。因此,《翦疆》表示将土地翻切、割離出去,常常用于形容國家或地區的疆域的擴張或分割。
《翦疆》中的“翦”字拆分出來是由“羽”部和“前”部組成,它的總筆畫數為18畫;而“疆”字拆分出來是由“疒”部和“井”部組成,它的總筆畫數為7畫。
《翦疆》一詞最早出現在《孟子·梁惠王上》這篇文章中。孟子在其中談到了楚國疆域擴張的問題,稱其為“翦疆”。
《翦疆》的繁體字為「劍疆」。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翦疆》這個詞在古時候的寫法為「翦畺」。可以看到,“畺”字的意思是“封地、疆界”,與現代的“疆”字意思相近。
1. 這個國家通過一系列戰争,實現了對周邊地區的《翦疆》。
2. 曆史上,許多國家和帝國都經曆了不同程度的《翦疆》。
翦破(指翻切、破裂)、翦滅(指翻切、消滅)、翦除(指翻切、排除)。
奪取(指采取激烈行動取得控制)、擴張(指國土、勢力範圍的擴大)、割據(指地方政權的分裂)。
守土(指保衛已有的領土,不主動擴張)。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