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總領,謂領錄天子之事。《書·舜典》:“納于大麓,烈風雷雨弗迷。” 孔 傳:“麓,録也。納 舜 使大録萬機之政,陰陽和,風雨時,各以其節,不有迷錯愆伏。”《後漢書·百官志一》“太尉,公一人” 劉昭 注引 漢 桓譚 《新論》曰:“昔 堯 試於大麓者,領録天子事,如今尚書矣。”一說為廣大的山林。《淮南子·泰族訓》:“既入大麓,烈風雷雨而不迷。” 高誘 注:“林屬於山曰麓。 堯 使 舜 入林麓之中,遭大風雨不迷也。”
“大麓”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文獻的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存在多種解釋,主要可歸納為以下兩類:
總領政務
指代天子或重臣統領國家事務的職責。此解釋源于《尚書·舜典》中的記載:“納于大麓,烈風雷雨弗迷。” 孔傳注解認為“麓”通“録”,即“大録萬機之政”,指舜被委以重任,掌管國家政務,即使在極端天氣下仍能保持清明。
廣大的山林
另一種觀點認為“大麓”指廣闊的山腳或森林地帶。《淮南子·泰族訓》提到“既入大麓,烈風雷雨而不迷”,此處的“麓”更偏向自然地理含義,形容舜在山林中經受考驗的情景。
文獻來源
詞義争議
漢代學者桓譚在《新論》中将“大麓”類比為“尚書”之職,強化了其行政職能的解讀,而《說文解字》等工具書則保留“山腳”的本義。
如今“大麓”多用于文學或曆史研究,既可指代古代官職的權責(如“總領政務”),也可在詩詞中象征壯闊的自然景象(如“山麓林野”)。需根據具體文本判斷其含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