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莊子·外物》:“ 任公子 為大鉤巨緇,五十犗以為餌,蹲乎 會稽 ,投竿 東海 ,旦旦而釣,期年不得魚。已而大魚食之,牽巨鉤,錎沒而下,鶩揚而奮鬐,白波若山,海水震蕩,聲侔鬼神,憚赫千裡。 任公子 得若魚,離而臘之,自 制河 以東, 蒼梧 已北,莫不厭若魚者。”後以“犗餌”喻志向遠大,氣魄宏偉。 唐 李峤 《與夏縣崔少府書》:“仍恐豚肩禱薄未足享盈車之報,犗餌非香不能緻吞舟之獲耳。” 金 元好問 《曹壽之平水之行》詩:“驪珠可忍輕彈雀,犗餌何緣得釣鰲。”
“犗餌”是一個源自《莊子》的典故性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字面構成與讀音
該詞由“犗”(jiè)和“餌”(ěr)組成。
典故出處
出自《莊子·外物》中“任公子釣魚”的故事:任公子用巨大的魚鈎和五十頭牛作為魚餌(“五十犗以為餌”),在東海垂釣一年,最終釣到一條驚天動地的大魚,使“自制河以東,蒼梧以北”的人皆飽食其肉。
比喻意義
故事中的“犗餌”象征宏大的氣魄與遠大的志向,強調以非凡的投入追求卓越目标。後世多用于形容人胸懷壯志、行事果敢,如唐代李峤《與夏縣崔少府書》中以此典故自謙,表達對成就的追求。
文學引用示例
注意區分“齅餌”
另一詞語“齅餌”(xiù ěr)意為“謀求爵祿”,出自《漢書》,與“犗餌”無關聯,需避免混淆。
“犗餌”通過寓言故事升華,成為中華文化中象征宏偉抱負的經典意象,常見于詩詞文賦,用以贊頌或自勉。
《犗餌》是一個中文詞語,意思是指捕捉野獸的誘餌。
《犗餌》的部首拆分為「犭」和「饣」,分别是犬和食的意思。
根據《現代漢語字典》的筆畫統計,「犗餌」一詞共有9畫。
《犗餌》一詞來源于古代漢語,已經很少在現代漢語中使用。
《犗餌》的繁體寫法為「犍餌」。
在古代,「犗餌」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例如在《說文解字》中,「犗」的古代寫法為「犍」,而「餌」的古代寫法為「餌」。
1. 獵人們用犗餌吸引猛獸。
2. 他在附近設置了一些犗餌,等待着捕捉野獸。
1. 誘餌:用于引誘、吸引目标的東西。
2. 誘捕:以誘餌為手段來捕捉目标。
1. 陷阱:設置用于捕捉野獸或者捕捉敵人的設施。
2. 誘捕:以誘餌為手段來捕捉目标。
自由:指自主行動,沒有被限制或者困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