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旁植楸樹的行道。 宋 柳永 《少年遊》詞:“王孫走馬長楸陌,貪迷戀、少年遊。”
“楸陌”是一個古典文學中的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以下信息綜合理解:
基本詞義
“楸陌”指兩旁種植楸樹的道路。其中“楸”指楸樹(落葉喬木,高可達30米,木材可用于建築,樹皮、葉、種子可入藥);“陌”原指田間東西向的小路,後泛指道路。組合後多形容綠蔭成行的道路景象。
文學出處
該詞見于宋代詞人柳永的《少年遊》:“王孫走馬長楸陌,貪迷戀、少年遊”。此句描繪貴族子弟在楸樹成蔭的道路上策馬遊玩的情景,借景烘托人物心境。
擴展說明
楸樹在古代常被種植于道路兩側或庭院中,兼具實用與觀賞價值。其高大挺拔的形态為“楸陌”增添了清幽深遠的意境,成為詩詞中表現閑適或離愁的意象載體。
“楸陌”是融合自然景物與人文路徑的複合詞,多用于古典文學作品,現代語境中較少使用。
《楸陌》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竹子茂盛的路或小徑。楸陌常用于描述竹林中夾雜着的小路,給人一種幽靜、清新的感覺。
《楸陌》的拆分部首是木(mù)和阝(小阝)。楸陌的總筆畫數為12。
《楸陌》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南宋文學家蘇轼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止戈三十年,南國複乘舟,楸陌何茫茫。”蘇轼把楸陌描寫成草木叢生的村落小路,形容了南國的富饒與安甯。
繁體字“楸陌”寫作「楸陌」。
在古時候,楸陌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不過,在現代漢字書寫規範中,楸陌的寫法是統一的。
1. 竹林中一條幽靜的楸陌,讓人倍感甯靜與舒適。
2. 踏着楸陌散步,心情也漸漸平靜了下來。
楸樹、楸皮、竹楸、竹陌。
竹徑、竹道、竹森。
繁忙街道、擁擠通道。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