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land sinks]∶陸地沉沒
(2) [perishing of territory]∶比喻國土淪喪,也比喻隱居
陸沉于俗
亦作“ 陸沉 ”。1.陸地無水而沉。比喻隱居。《莊子·則陽》:“方且與世違而心不屑與之俱,是陸沉者也。” 郭象 注:“人中隱者,譬無水而沉也。”《史記·滑稽列傳》:“時坐席中,酒酣,據地歌曰:‘陸沉於俗,避世 金馬門 。’” 司馬貞 索隱引 司馬彪 曰:“謂無水而沉也。” 北周 庾信 《幽居值春》詩:“山人久陸沉,幽逕忽春臨。” 明 唐寅 《贈南野》詩:“我亦陸沉斯世者,買鄰何日許相陪?”
(2).指隱逸之士。 唐 白居易 《送張南簡入蜀》詩:“昨日詔書下,求賢訪陸沉。”
(3).比喻埋沒,不為人知。 唐 王維 《送從弟蕃遊淮南》詩:“高義難自隱,明時寧陸沉。” 宋 周密 《齊東野語·範公石湖》:“ 吳 臺、 越 壘,距門纔十裡,而陸沉於荒煙野草者千七百年。” 清 錢謙益 《戊戌中元寓僧舍毒熱如坐甑中偶見王孟端畫竹漫題二絕》之二:“竹埤梧垣久陸沉,舍人潑墨尚蕭森。”
(4).比喻國土淪陷于敵手。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輕诋》:“ 桓公 入 洛 ,過 淮 泗 ,踐北境,與諸僚屬登平乘樓,眺矚中原,慨然曰:‘遂使神州陸沉,百年丘墟, 王夷甫 諸人,不得不任其責!’” 宋 陳經國 《沁園春》詞:“誰使神州,百年陸沉,青氊未還?” 清 秋瑾 《感懷》詩:“莽莽神州歎陸沉,救時無計愧偷生。”
(5).愚昧迂執,不合時宜。 漢 王充 《論衡·謝短》:“夫知古不知今,謂之陸沉,然則儒生,所謂陸沉者也。” 晉 葛洪 《抱樸子·審舉》:“而凡夫淺識,不辯邪正,謂守道者為陸沉,以履徑者為知變。”
(6).謂陸地沉入海底。 郭沫若 《星空·吳淞堤上》:“這是世界末日的光景,大陸,陸沉了嗎!”《人民文學》1984年第1期:“身後的荒島已經消失,像是那裡發生了陸沉,隻剩下一片澄明的海。”
“陸沉”一詞含義豐富,需結合古典文獻和引申義理解,主要包含以下層面:
本義與核心比喻(源自《莊子》)
詞源出自《莊子·則陽》“方且與世違而心不屑與之俱,是陸沉者也”,原指陸地無水而沉,比喻隱居者雖身處世俗卻心志超脫,如同“無水而沉”。郭象注解為“人中隱者,譬無水而沉”,強調精神上的隱逸狀态。
引申義一:國土淪喪
魏晉後衍生出“國土淪陷”的悲怆含義。如南朝劉義慶《世說新語》載“遂使神州陸沉,百年丘墟”,以陸地沉沒象征國家覆滅。宋代陳經國詞“誰使神州,百年陸沉”亦沿用此喻。
引申義二:人才埋沒
唐代起用于表達賢者不被重用,如王維詩“高義難自隱,明時甯陸沉”,暗指政治環境下才德之士的無奈隱匿。
引申義三:思想迂腐
漢代王充《論衡》提出“知古不知今,謂之陸沉”,批評脫離現實的迂腐觀念,此義後世使用較少。
特殊說明:
現代偶見“陸地沉沒”的字面解讀(如地質變化),但屬罕見用法。主流語境中,“陸沉”仍以古典比喻義為主,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指向隱逸、國難或懷才不遇。
詞義:
《陸沉》是一個常見的漢字詞語,其意思是大地沉陷或沉沒。
拆分部首和筆畫:
《陸沉》的部首是“阝”(阜字旁),總共由10個筆畫組成。
來源:
《陸沉》是由“陸”和“沉”兩個字組成的。其中,“陸”表示陸地,指的是大地或陸上的意思;“沉”則表示下沉、沉沒的意思。結合起來,“陸沉”就是大地下沉或沉沒的意思。
繁體:
在繁體字中,“陸沉”的寫法保持不變,仍然是“陸沉”。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中,“陸”字的寫法較為繁雜,包括多種變體,如“陸”、“陸”等;而“沉”字則相對穩定,基本保持一緻。
例句:
1. 那個地區發生了地震,導緻土地陸沉。
2. 由于地殼變動,海洋深處的大陸闆塊有可能發生陸沉。
組詞:
陸沉的相關詞語有:“陸地”、“下沉”、“沉沒”等。
近義詞:
與“陸沉”意思相近的詞語有:“沉沒”、“下沉”。
反義詞:
與“陸沉”相對的詞語有:“浮起”、“上升”。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