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佛教語。指一種無知無覺的、無思無為的虛無境界。 宋 範成大 《釣池口阻風迷失港道》詩:“蒲6*團坐煖看香篆,作止任滅如頑空。” 宋 羅大經 《鶴林玉露》卷十二:“蓋頑空,則頑然無知之空,木石是也。” 明 李贽 《觀音問·答自信》:“若無山河大地,則清浄本原為頑空無用之物,為繼滅空不能生化之物,非萬物之母矣,可值半文錢乎?” 梁啟超 《說動》:“此數義,至取象於師子,而於柔靜無為者,則斥為頑空,為斷滅;為九十六種外道。”
(2).對佛老之學的貶稱。 清 王夫之 《家世節錄》:“ 萬曆 間,為新建學者甚盛,淫于浮屠。先君敦尚踐履,不務頑空。”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頑空漢語 快速查詢。
頑空是漢語中一個兼具哲學意蘊與日常語義的複合概念,其釋義可從以下維度解析:
一、詞源與哲學内涵 該詞最早見于佛教典籍,《佛學大辭典》(丁福保編)将其界定為「執着于虛無斷滅之見」的修行誤區,特指過度追求空性而堕入虛無主義的認知偏差。在道教體系中,《道教文化辭典》(張志哲主編)指出全真派以「頑空」批判「隻知守靜入定,不明真陽造化」的修煉方式。
二、日常語義解析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收錄兩個義項:①冥頑空虛的精神狀态,如宋儒批評「釋氏說空,不是便不是,但空裡面須有道理始得,若隻說道空,卻如釋氏說『頑空』」;②固執愚鈍的性情特征,常見于明清小說,如《醒世姻緣傳》第三五回「那侯小槐是城裡人氏,畢竟較狄希陳的心性稍覺通明,雖是讀了半日書,也未知那『頑空』二字」。
三、跨文化影響 禅宗典籍《五燈會元》卷十四記載「莫向白雲深處坐,切忌寒灰煨『頑空』」的公案,揭示該詞在儒釋道思想碰撞中的特殊語義場。現代哲學研究領域,《中國哲學史》(馮友蘭著)将其納入宋明理學與佛學論争的核心概念範疇,強調其作為「虛無主義認知範式」的警示意義。
“頑空”是佛教哲學中的重要概念,具體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虛無境界的指代
指一種無知無覺、無思無為的虛無狀态,如同木石般毫無生機。宋代羅大經在《鶴林玉露》中強調“頑然無知之空”,認為這種空缺乏智慧與覺性,僅為寂滅表象。禅修中若陷入此境,則表現為“無記空”——既無念頭也無覺知,類似昏沉。
曆史文獻中的用例
範成大詩作“作止任滅如頑空”描述坐禅時誤入虛無狀态;明代李贽在《觀音問》中批判頑空若脫離現實(山河大地),則淪為無用之物,強調修行需超越頑空。
對佛老之學的貶稱
清代王夫之在《家世節錄》中将佛道思想中偏執于“空”的學說稱為頑空,認為其脫離實踐,屬于僵化認知。
與“真空”的對比
根據《楞嚴經》思想,真空并非絕對虛無,而是包含妙有(現象與本質的統一)。頑空則被喻為“死寂的虛空”,僅作為山河大地的對立面存在,缺乏生機與智慧。
“頑空”在佛教中既是修行誤區的警示,也是哲學批判的對象。它強調對“空”的片面理解,與主張覺性、妙有的“真空”形成鮮明對比,體現了佛教對智慧與實踐并重的追求。
百媚千嬌百舌鳥碑頭邊襕兵匠不死草餐氈蘇陳陳稱揚澈透齒目初伏詞柄搭街坊當日擋死牌鼎閥斷發反擾風隊風起雲蒸負慝公酒狗站顧盼骨肉至親孤士活巴巴驕餌犒迎渴而穿井類次縷肉羹馬褐拗項橋剽襲撲漉遣戍慶功會頃談丘城虬卷悫士忍土神魂颠倒設榻首末屬筆水注頌辭攤認土木屯難違律僞言文武班詳肯閑花埜草仙骥下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