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佛教語。指一種無知無覺的、無思無為的虛無境界。 宋 範成大 《釣池口阻風迷失港道》詩:“蒲6*團坐煖看香篆,作止任滅如頑空。” 宋 羅大經 《鶴林玉露》卷十二:“蓋頑空,則頑然無知之空,木石是也。” 明 李贽 《觀音問·答自信》:“若無山河大地,則清浄本原為頑空無用之物,為繼滅空不能生化之物,非萬物之母矣,可值半文錢乎?” 梁啟超 《說動》:“此數義,至取象於師子,而於柔靜無為者,則斥為頑空,為斷滅;為九十六種外道。”
(2).對佛老之學的貶稱。 清 王夫之 《家世節錄》:“ 萬曆 間,為新建學者甚盛,淫于浮屠。先君敦尚踐履,不務頑空。”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頑空漢語 快速查詢。
“頑空”是佛教哲學中的重要概念,具體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虛無境界的指代
指一種無知無覺、無思無為的虛無狀态,如同木石般毫無生機。宋代羅大經在《鶴林玉露》中強調“頑然無知之空”,認為這種空缺乏智慧與覺性,僅為寂滅表象。禅修中若陷入此境,則表現為“無記空”——既無念頭也無覺知,類似昏沉。
曆史文獻中的用例
範成大詩作“作止任滅如頑空”描述坐禅時誤入虛無狀态;明代李贽在《觀音問》中批判頑空若脫離現實(山河大地),則淪為無用之物,強調修行需超越頑空。
對佛老之學的貶稱
清代王夫之在《家世節錄》中将佛道思想中偏執于“空”的學說稱為頑空,認為其脫離實踐,屬于僵化認知。
與“真空”的對比
根據《楞嚴經》思想,真空并非絕對虛無,而是包含妙有(現象與本質的統一)。頑空則被喻為“死寂的虛空”,僅作為山河大地的對立面存在,缺乏生機與智慧。
“頑空”在佛教中既是修行誤區的警示,也是哲學批判的對象。它強調對“空”的片面理解,與主張覺性、妙有的“真空”形成鮮明對比,體現了佛教對智慧與實踐并重的追求。
“頑空”是一個漢字詞語,含義是指思維獨立,與衆不同。它由“頑”和“空”兩個字組成。
“頑”字的部首是“頁”,表示與頭部相關的意思。它由12個筆畫構成。“空”字的部首是“穴”,意味着與洞穴有關。它由8個筆畫組成。
“頑空”一詞最早見于《北史·李洽傳》:“遲頑空褊小”。其中“頑空”意為遲鈍、才能有限。後來,“頑空”逐漸演變為指思維獨特,特立獨行。
“頑空”在繁體中的寫法保持不變。
在古時的漢字寫法中,字形可能略有不同。但具體“頑空”這個詞的古漢字寫法暫無确切文獻記載。
1. 他的思維總是如此頑空,與衆不同。
2. 他的獨特觀點讓人感到他真的很頑空。
- 頑固 (wángù):形容思維、态度難以改變。
- 頑強 (wánqiáng):形容意志堅定、不屈不撓。
- 個性 (gèxìng):指個體的思想、行為與衆不同。
- 特立獨行 (tèlìdúxíng):表示行為、觀點獨特,與衆不同。
- 楷模 (kǎimó):指得到廣泛認可、做事有條不紊的榜樣。
- 隨波逐流 (suíbōzhúliú):表示隨大流、毫無個性,缺乏獨立思考。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