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肩荷的意思、肩荷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肩荷的解釋

(1).肩挑或肩扛。 清 龔自珍 《明良論二》:“農工之人、肩荷背負之子則無恥,則辱其身而已。”

(2).擔負。 楊玉如 《辛亥革命先著記》第五章第四節:“誠以國民軍者,以國民組織而成,發表國民之心理,肩荷國民之責任,以主義集合,非以私人號召。” 郭沫若 《反正前後》發端:“所以 中國 的幼稚的資産階級便隻能做帝國主義者的買辦,而 中國 便永遠肩荷着一個半殖民地的命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肩荷(jiān hè)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肩”和“荷”二字組成,其含義可從字源、本義及引申義三個層面解析:

一、字義分解

  1. 指人體頸部以下、手臂以上的部位,引申為“承擔、擔負”。《說文解字》釋為“髆也,象形”,本義即肩膀。

  2. 讀作hè 時,意為“用肩扛或背負”。《說文解字》注:“儋(擔)也”,如“荷鋤”“荷槍”均表負重動作。

二、複合詞釋義

肩荷的本義為用肩膀承擔重物,強調以體力承載實物。例如:

“農夫肩荷鋤具,行于阡陌之間。”

其引申義則抽象化為擔負責任、使命或壓力,常見于書面語。例如:

“教育工作者肩荷培育英才之責。”

三、權威詞典注解

  1.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明确标注“肩荷”讀jiān hè,釋義為“用肩膀扛;背負”,并指出其比喻義為“承擔(責任、任務等)”。

  2. 《漢語大詞典》

    收錄例句:“肩荷巨木,步履維艱”,佐證其本義;同時引用近代文獻說明引申用法,如“肩荷家國之重”。

四、語用與文化内涵

“肩荷”在現代漢語中更常見于比喻義,強調對重大責任或精神壓力的主動承擔,隱含莊重感與使命感。其形象源于體力勞動場景,後升華至道德與職責範疇,成為漢語中表達“負重擔當”的典型詞彙。


參考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

“肩荷”是一個漢語詞語,具有以下兩層含義:

一、基本解釋

  1. 字面含義:指用肩膀挑或扛物品,即體力上的承載。例如清代龔自珍《明良論二》中提到的“農工之人、肩荷背負之子”。
  2. 引申含義:比喻承擔重要責任或任務,如郭沫若《反正前後》中“肩荷國民之責任”。現代多用于形容肩負使命或重擔,如“肩荷家國重任”。

二、發音與用法

三、文學引用

古代詩詞中常以具象動作表達抽象責任,例如:

四、近義詞與辨析

如需進一步了解詩詞出處或曆史用例,可參考古籍文獻或權威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八觀六驗白犢百锾辯眼邊夷冰消凍解采菱歌赤霄酬金刺背疊棊鼎雉洞發東家效颦東坡竹短轅額慶犯不上汾陽宮賦畀撫理個人主義功能陶瓷赫爾辛基監伴蹇難谏垣揀閱價色金穗稽疑刳腸潰腹攔不住撈缯麗姬靈智論士沒嘴葫蘆綿裡裹針蹑屐偶作披涉謙亮輕玉窮途潦倒虬宮曲跼身架食蓋索绹溯源窮流鼗牢稌黍聞寵若驚相混效報小軍旅洗腳上船系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