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喻啞口無言或不大說話的人。 元 無名氏 《百花亭》第一折:“ 王小二 ,你這沒嘴葫蘆,倒會貼怪。”《人民日報》1985.1.7:“人們都跟 虎妞妞 說話, 留柱兒 倒成了沒嘴葫蘆,隻一個勁地向老少爺兒們讓煙。”
“沒嘴葫蘆”是一個漢語成語,主要用于形容兩種情境:
本義
字面指“沒有嘴的葫蘆”,比喻不善言辭或沉默寡言的人。例如《紅樓夢》第七十八回中,襲人因性格内斂被描述為“沒嘴的葫蘆”。
引申義
也可形容人因理虧或尴尬而啞口無言的狀态。如元代關漢卿《蝴蝶夢》中寫道:“渾身是口怎支吾,恰似個沒嘴的葫蘆”,強調無法辯解的窘境。
以上解釋綜合了古代典籍、權威詞典(如漢典)及文學作品中的用法,如需更詳細例證,可查閱《紅樓夢》或元代雜劇相關原文。
《沒嘴葫蘆》是一個形容性詞語,用來形容一個人或物品不能說話或保守秘密的意思。
《沒嘴葫蘆》由“沒”、“嘴”、“葫”、“蘆”四個字構成。
其中,部首分别是:
沒 - 氵(水)
嘴 - 口
葫 - 艹(草)
蘆 - 艹(草)
根據《康熙字典》,各字的總筆畫為:
沒 - 7畫
嘴 - 9畫
葫 - 12畫
蘆 - 12畫
《沒嘴葫蘆》一詞來源于民間故事或諺語。葫蘆是一種多孔植物果實,可以用來裝載液體。而葫蘆的口比較小,不能說話。因此,用“沒嘴葫蘆”來比喻一個人或物品無法說話,保守秘密。
繁體字是指相對于簡化字而言的傳統漢字書寫形式。《沒嘴葫蘆》的繁體字寫法為:
沒嘴葫蘆
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與現代有所不同。《沒嘴葫蘆》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為:
沒嘴葫蘆
1. 他就像一個沒嘴葫蘆,什麼秘密都不會說。
2. 這個盒子就像一個沒嘴葫蘆,你可以放心把東西放在裡面。
1. 嘴巴
2. 吹嘴
3. 嘴硬
1. 保密
2. 緘默
3. 沒有聲音
1. 喜歡說話
2. 健談者
3. 多嘴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