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制繩索。《詩·豳風·七月》:“晝爾于茅,宵爾索綯。” 鄭玄 箋:“夜作絞索,以待時用。” 元 趙孟頫 《題耕織圖奉懿旨撰》詩之十二:“索綯民事急,晝夜互相續。”
(2).指繩子。 清 褚人穫 《堅瓠二集·偷狗賦》:“團飯引來,難掉續貂之尾,索綯牽去,驚回顧兔之頭。”
索绹是漢語中的一個古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搓制繩索的動作或過程。該詞由“索”與“绹”二字組合而成,需結合字形與文獻用例綜合理解:
字義解析
文獻用例
最經典出處見于《詩經·豳風·七月》:“晝爾于茅,宵爾索绹。”描述農人白日采集茅草,夜間搓繩的勞作場景。東漢鄭玄箋注:“夜作絞索,以待時用”,印證其制備工具的實用目的。漢代《淮南子·說林訓》亦載“索绹以為綱”,體現繩索的編織應用。
文化背景
作為先秦農耕社會的典型生産行為,“索绹”反映古人利用植物纖維(如麻、葛、茅草)制作工具的自給自足智慧。其工藝要求将纖維束反複扭轉增強韌性,是早期手工業的重要技術,亦衍生出“絞合”“編結”的抽象語義。
現代使用建議:當代語境中,“索绹”屬文言遺存,多見于古籍研究或文學化表達。若需描述制繩動作,現代漢語更常用“搓繩”“絞繩”等表述。
來源參考:
“索绹”是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釋:
動詞義:制作繩索
該用法最早見于《詩經·豳風·七月》:“晝爾于茅,宵爾索綯。” 鄭玄注解為“夜作絞索,以待時用”,指白天割茅草,夜晚将茅草絞成繩索備用。元代趙孟頫詩中“索綯民事急,晝夜互相續”也延續了這一含義,強調農事中制繩的緊迫性。
名詞義:指繩子本身
清代褚人獲《堅瓠二集·偷狗賦》中“索綯牽去”即用此意,直接代指牽狗的繩子。另據陳奂《詩毛氏傳疏》解釋,“索”為糾繩動作,“绹”即繩,合稱“糾繩”。
該詞現代已不常用,主要用于古籍研究或文學創作中。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詩經》鄭玄箋注及清代訓诂文獻。
比類筆蘆鹁姑駁落補益才鋒闡示乘權稱王稱伯觸手可及蔟蔟翠粒答剌棱登诋讦鳳跱龍拏鬼作懽慰穢陋撝謙護世四天王江鰌矯情幹譽挾書加壓踘蹴口白蠟丸體雷打不動麗澤蠪蚳蠰溪難蔭生南至氣尚遒俊衢樽散亡山弄懾栗參辰卯酉射虱湜湜矢書聳躍搜寥隨驢把馬天閣天士透晰推避屯疾土儀土竈瓦珑危路武義湘妃竹效款心安理得心甘情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