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言困苦艱難。《易·蹇》“王臣蹇蹇” 唐 孔穎達 疏:“志匡王室,能涉蹇難,而往濟蹇,故曰王臣蹇蹇。” 宋 範仲淹 《易義》:“夫未合之時,體乖志疑,動虞蹇難,求援而濟者也。” 元 劉祁 《歸潛志》卷十四:“顧自鬻自求,賢者所恥,加之新罹蹇難,始欲自脩。”
“蹇難”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jiǎn nán,其含義及用法可綜合如下:
指困苦艱難,形容事情不順利或面臨艱險挑戰的狀态。該詞由“蹇”(原意跛腳,引申為行動困難)和“難”(困難)組合而成,形象地比喻如同跛足者前行般充滿阻礙。
“蹇難”不僅強調客觀環境的艱險,也隱含主觀上迎難而上的态度,常見于古文或書面語中。需注意其與現代詞彙“艱難”的細微差别,前者更側重行動受阻的意象。
《蹇難》是一個成語,意指困難、艱險、險阻。形容事情發展困難,進退維艱。
《蹇難》的拆分部首是走,分别由走和雙立人組成。走部首的筆畫為7,立部首的筆畫為5。
《蹇難》來源于《左傳·襄公十五年》:“毋蹇于難。”意為不在困難面前猶豫不決。後來逐漸演變為“蹇難”,用以形容事情艱難、困苦。
《蹇難》的繁體字寫作「躡難」。
在古代漢字中,蹇難的寫法為「蹇難」。
1. 他在創業的道路上遇到了重重蹇難,但是他從未放棄。
2. 這項任務十分蹇難,需要我們付出更多的努力。
組詞:蹇冤、蹇滞、蹇跼
近義詞:艱難困苦、險阻
反義詞:順暢、輕松、順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