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綿裡裹針”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成語,具體解釋如下:
書法術語
指字體筆畫看似柔軟豐腴,實則内含剛勁骨力,體現“外柔内剛”的藝術特點。例如宋代蘇轼曾自評書法“如綿裡裹鐵”,明代謝缙也以“綿裡藏針”形容其風格。
文學創作
引申為詩文作品表面平緩溫和,内在卻蘊含銳氣或深刻寓意,強調柔中帶剛的表達方式。
部分資料提到該詞可比喻人外表溫良恭順,内心卻暗藏鋒芒或刻毒,但此用法更接近近義成語“綿裡藏針”(如元雜劇《曲江柳》中的“綿裡針剔髓挑筋”)。兩者需注意區分:“綿裡裹針”側重藝術表現,而“綿裡藏針”更常用于形容性格。
建議結合具體語境判斷詞義,若用于藝術領域,優先書法或文學解釋;若描述人物,可能為“綿裡藏針”的誤用或引申。
《綿裡裹針》是一個成語,意指在細微的事情上費盡心思。形容做事過于細膩、瑣碎。
《綿裡裹針》的拆分部首為糸和裡,總共由12個筆畫構成。
《綿裡裹針》最早出自《戰國策·齊策一》。《戰國策》是中國戰國時期撰寫的一部曆史典籍,其中記載了關于戰國時期各國之間的戰略、政治、外交等方面的内容。
《綿裡裹針》的繁體字為「綿裏裹針」。
在古時候,「綿裡裹針」的字寫作「綿裏裹針」。
他對待每個細節都像是在綿裡裹針,所以做事效率很低。
綿綢、裹腳布、針線、裡程等。
事無巨細、一絲不苟、細究入微。
大而化之、粗心大意、馬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