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鼎雉的意思、鼎雉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鼎雉的解釋

《書·高宗肜日》:“ 高宗 肜日,越有雊雉。 祖己 曰:‘惟先格王,正厥事。’” 孔穎達 疏:“ 高宗 既祭 成湯 ,肜祭之日,於是有雊鳴之雉在於鼎耳,此及怪異之事,賢臣 祖己 見其事而私自言曰:‘惟先世至道之王遭遇變異,則正其事而異自消也。’”後因以“鼎雉”指災異的征象。《後漢書·劉陶傳》:“故 武丁 得 傅説 ,以消鼎雉之災, 周宣 用 申 甫 ,以濟 夷厲 之荒。”《三國志·吳志·賀邵傳》:“昔 高宗 脩己以消鼎雉之異, 宋景 崇德以退熒惑之變。” 明 鄭若庸 《玉玦記·接望》:“追思寄食真如夢,喜充鼎雉膏成用,念不得糟糠婦同,空懷愧祿千鐘。”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鼎雉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文化典故的詞彙,其核心含義源于古代祥瑞傳說,指在祭祀的鼎器中顯現雉鳥的異象,被視為吉兆。以下從釋義、典故來源及文化内涵三方面詳細解析:


一、釋義

鼎雉(dǐng zhì)為複合詞,由“鼎”(古代祭祀禮器)與“雉”(野雞)組合而成,字面指鼎中出現雉鳥。該詞未被現代通用詞典(如《現代漢語詞典》)收錄,屬典故性詞彙,需結合文獻溯源理解其象征意義。


二、典故溯源

“鼎雉”典出商代高宗武丁時期的祥瑞事件,載于《尚書·高宗肜日》:

“高宗肜日,越有雊雉。”

(高宗舉行肜祭之日,有野雞鳴叫于鼎上。)

據漢代孔安國《尚書傳》及唐代孔穎達《尚書正義》注疏:

商王武丁(高宗)祭祀先祖時,一隻雉鳥飛落鼎耳鳴叫,被視為上天警示。賢臣祖己借此勸谏王修德政,武丁納谏後國運複興,故“鼎雉”成為君主納谏、政通人祥瑞象征。


三、文化内涵

  1. 天人感應的體現

    雉鳥現于禮器,被解讀為天意對人事的昭示,反映先秦“天人合一”思想。如《漢書·五行志》将此類異象歸為“羽蟲之孽”,需君主反省德行。

  2. 政治勸谏的隱喻

    典故中祖己以“鼎雉”為契機谏言:“惟先格王,正厥事”(勸王先正己身,再正國事),賦予該詞規勸君主修德勤政的深層寓意。

  3. 後世文學化用

    唐宋詩詞常以“鼎雉”喻指盛世祥瑞。如宋代劉克莊《雜詠》詩:“不須忏禮周公恐,自是能行祖己言”,暗用此典頌揚明君納谏。


四、權威參考來源

  1. 《尚書·高宗肜日》(中華書局點校本)

    原始文獻記載,奠定典故基礎。

  2. 孔穎達《尚書正義》(上海古籍出版社《十三經注疏》)

    唐代官方注疏,詳釋“雊雉”事件始末。

  3. 班固《漢書·五行志》(中華書局校勘本)

    系統歸類漢代災異學說,闡釋“鼎雉”的象征邏輯。

  4. 劉克莊《後村先生大全集》(《四部叢刊》影印本)

    宋代文學引用實例,體現典故傳承。


“鼎雉”作為承載商周政治倫理的文化符號,其價值不在字面釋義,而在于警醒統治者順應天道、勤政恤民的深層寓意。該詞雖未入現代詞典,卻在經史文獻與文學傳統中延續其思想生命力。

網絡擴展解釋

“鼎雉”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典籍的詞語,其含義需結合曆史典故和文獻記載來理解:

基本釋義

  1. 來源典故
    出自《尚書·高宗肜日》,記載商王武丁(高宗)在祭祀時,有雉鳥落于鼎耳鳴叫,被視為異常現象。賢臣祖己借此勸谏君王修德以消災,後以“鼎雉”代指災異的征兆。

  2. 引申含義
    在《後漢書》《三國志》等文獻中,“鼎雉”被用作警示君王修身治國、應對天象示警的象征。例如:

    • 《後漢書·劉陶傳》提到“消鼎雉之災”,強調君王需以德政化解災異;
    • 《三國志》中賀邵以“鼎雉”勸谏吳主孫皓修德。
  3. 字義解析

    • 鼎:古代祭祀禮器,象征權力與地位;
    • 雉:雉鳥,此處特指落于鼎耳的異常現象。

其他解釋差異說明

部分現代詞典(如)将其解釋為“權勢穩固”,可能與“鼎”的象征意義混淆,但主流文獻及權威考據(如、6)均支持“災異征象”這一原始含義。

建議在古籍或學術場景中使用時,以“災異征兆”為核心釋義。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尚書》及漢代史書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安那其主義白雪陽春邦人棒香班揚邊鄉鼻痔草表長趫晨趨塵心串炮辏力湊興翠條砥砫二道毛子風閘焚骸複舊如初浮蹤各扭兒弓履鬼木串蒿丘鶴孤恨怅畫筆畫翣火攻進退失據進退損益寄人檐下九慮記性軍産口藏廉空連闼通房劉參軍馬牀棉花瘡明刑劘規劈然丕猶愆犯氣忿傾家蕩産齊聖燃眉之急上本身己水宿聳立特異功能通啟翫物無盡無休無可比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