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容貌姿态。 元 王實甫 《西廂記》第一本第四折:“外像兒風流,青春年少;内性兒聰明,冠世才學。”
(2).指流露某種思想或情況的神色、表情。如:他惴惴不安地回到家中,但在家人跟前,他絲毫沒有透出像兒,照常作他的買賣。
“像兒”是一個具有方言色彩的詞彙,主要用于描述人的外在形态或内在情緒的表現,具體含義可分為以下兩個層面:
容貌姿态
指人的外貌、體态或整體形象。例如元代王實甫在《西廂記》中提到:“外像兒風流,青春年少”,此處即用“像兒”形容人物俊美的外表和年輕的氣質。
流露的情緒或思想
強調通過神色、表情傳遞内心狀态。如現代例句:“他惴惴不安地回到家中,但在家人跟前,絲毫沒有透出像兒”,這裡“像兒”指不安情緒的外在表現。
使用特點:該詞常見于北方方言,多用于文學或口語表達,現代使用頻率較低,更偏向古語或特定語境。例如“透出像兒”可理解為“顯露端倪”。如需進一步了解其在不同文本中的具體用法,可結合古典文學作品或方言研究資料。
《像兒》是一詞方言詞,多用于中國北方地區,尤其是北京及附近地區的方言中。在這裡,《像兒》通常指的是一個人的樣子或者模樣。
《像兒》這個詞由“⺊”和“兒”組成。
“⺊”是偏旁部首,“⺊”讀作“㐅”,表示頭的意思。
“兒”是一個單獨的漢字,讀作“ér”,表示兒子。
總共有7個筆畫。
《像兒》一詞最早來源于北京方言,并逐漸在中國北方地區流行開來。
在繁體漢字中,這個詞通常被寫作「像兒」。
根據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可以将這個詞寫作「象兒」。
1. 他長得和他爸爸像兒。
2. 你的眉毛和姐姐的眉毛像兒一個模子裡刻出來的。
1. 像兒拼音:xiàng ér;解釋:像樣兒。
2. 長像拼音:zhǎng xiàng;解釋:外貌樣子。
3. 似乎拼音:sì hū;解釋:表面上看起來,好像。
4. 類似拼音:lèi sì;解釋:與某事物相似或相仿。
1. 樣子
2. 外貌
3. 形象
4. 容貌
1. 不像
2. 不象
3. 與之相反的其他否定詞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