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餁鼎”。烹饪的鼎。比喻朝廷大政。《魏書·鹹陽王禧傳》:“元弟 禧 雖在事不長,而戚連皇極,且長兼太尉,以和餁鼎。”
“饪鼎”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析:
“饪鼎”由“饪”(烹饪)和“鼎”(古代三足炊具)組成,字面指烹饪用的鼎。但在古代文獻中,它常被引申為朝廷大政的象征,比喻國家政務如同鼎中烹食,需調和得當。
該詞最早見于《魏書》,用于描述皇室成員參與朝政的狀态。例如鹹陽王禧雖任職時間不長,但因身份顯赫,仍被視為調和“饪鼎”(即參與國事)的關鍵人物。
部分現代資料(如)将“饪鼎”解釋為“事物達到最佳狀态”,但此說法缺乏古籍支持,可能是對字面義的延伸解讀,需謹慎參考。
“饪鼎”的核心含義為以烹饪之鼎喻指國家大政,強調治國如烹鮮,需掌握火候與平衡。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魏書》原文或權威字典(如《漢語大詞典》)。
《饪鼎》是一個中文詞彙,它的意思是用火爐來烹饪食物。
《饪鼎》的部首是食,并且它的總筆畫數為13。
《饪鼎》此詞最早出自《尚書·周書·仲虺之命》:“王曰:‘古有九牧之食兮,焉有饪鼎之勞兮,罔敢退,不敢動兮。’”表示對烹饪食物的辛勤勞動的描述。
《饪鼎》的繁體形式為「饪鼎」,即将簡體的《饪鼎》字體換成繁體的「饪鼎」字體來書寫。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饪鼎的字形與今天基本一緻,即在食字旁邊加一個鼎字來形成。
他正在用大火來饪鼎,準備烹饪一頓豐盛的晚餐。
組詞:饪食、饪料、鼎食
近義詞:煮飯、烹調、炊事
反義詞:品嘗、吃素、進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