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戎裝的意思、戎裝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戎裝的解釋

[martial attire] 軍裝

詳細解釋

軍裝;着軍裝。《魏書·楊大眼傳》:“至於攻陳遊獵之際, 大眼 令妻 潘 戎裝,或齊鑣戰場,或并驅林壑。” 唐 杜荀鶴 《獻池州牧》詩:“江路靜來通客貨,郡城安後絶戎裝。”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五》:“見一人戎裝坐盤石上。” 碧野 《長江奔流》一:“他房間的牆上挂着作家 ********* 的戎裝照片。”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戎裝在漢語中特指軍人穿戴的作戰服裝,包含武器、甲胄及配套軍服,具有鮮明的軍事屬性和文化内涵。以下是權威解析:


一、詞源釋義

  1.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戎裝”本義為“軍旅之裝”,其中“戎”源自古代兵器“戎”的象形(甲骨文作“十”形兵器),後引申為軍事、軍隊;“裝”指衣着裝備。該詞最早見于《後漢書》,指将士出征時的全副武裝。

    來源: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12年,第7卷,第1083頁。

  2.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定義為“軍人的裝束”,強調其現代語境下的軍人身份标識功能,如“一身戎裝”形容軍人威嚴形象。

    來源: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1102頁。


二、文化内涵

  1. 象征意義

    古代“戎裝”包含铠甲、頭盔(胄)、兵器等,如《禮記·曲禮》載“介胄則有不可犯之色”,體現軍人威嚴。唐代杜甫《兵車行》“車辚辚,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即描繪行軍戎裝場景。

    來源:中華書局《十三經注疏·禮記正義》,2008年,第128頁;《杜詩詳注》,中華書局,2015年,第263頁。

  2. 禮儀與身份

    周代起,戎裝與祭祀、朝服并列國家禮儀服飾體系。《周禮·春官》規定“司服掌王之吉兇衣服……凡兵事,韋弁服”,韋弁服即為皮質戎裝。

    來源:上海古籍出版社《周禮譯注》,2004年,第201頁。


三、現代應用

當代“戎裝”多指軍服、徽章、軍銜等标志性裝束,常見于“身着戎裝”“褪去戎裝”等表述,既指實際軍裝,亦隱喻軍人職責。

例證:

“褪下戎裝,不改軍人本色。”(《人民日報》2023年退役軍人報道)

來源:《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22年,第1120頁。


權威參考:釋義綜合《漢語大詞典》《現代漢語詞典》《辭海》等工具書,結合古代文獻及現代語用實例,确保考據嚴謹性。

網絡擴展解釋

“戎裝”是漢語中表示軍裝的常用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1. 基本定義
    “戎裝”指軍裝或軍人所穿的戰鬥服裝,拼音為róng zhuāng,英文對應“martial attire”。詞性為名詞,既可指具體的軍服,也可表示“穿着軍裝”的狀态。

  2. 詞源與曆史用法

    • 該詞最早見于《魏書·楊大眼傳》,描述将軍楊大眼之妻潘氏身着戎裝參與戰事的情景。
    • 唐代詩詞中頻繁出現,如杜荀鶴《獻池州牧》的“郡城安後絕戎裝”,劉禹錫《送令狐相公自仆射出鎮南梁》的“戎裝出帝京”,均以“戎裝”代指軍旅裝束或軍人形象。
  3. 文學與曆史引用

    • 清代紀昀在《閱微草堂筆記》中描寫“一人戎裝坐盤石上”,展現軍裝的威嚴感。
    • 《三國演義》第十九回提到“收拾戎裝”,進一步印證其作為軍裝的通用性。
  4. 現代應用與例句

    • 現代語境中,“戎裝”既用于描述軍人形象(如“一身戎裝”),也可比喻剛毅氣質(如“脫去戎裝本色不改”)。
    • 衍生用法如“聖誕老人穿着戎裝”,借其威嚴感增強節日氛圍。
  5. 相關詞彙
    “戎服”為近義詞,但更側重古代武士服裝(如铠甲),而“戎裝”涵蓋古今軍裝。

該詞貫穿古今,既保留曆史文獻中的軍事色彩,也在現代語言中擴展出象征意義,常用于文學、日常表達中突顯軍人英姿或剛毅特質。

别人正在浏覽...

阿兄白刷刷餔待潺淙抄纂徹裡徹外蚩尤冢沖飙傳奏得辛瓞綿斷缣筏子剛果河孤飯歸之若水國輔古僻古義寒磬黑不溜球河市樂人換易減産較辂蒺藜骨朵經風雨見世面儆急究竟說隽蔚坑冶空頭話口角春風樂虞立場不穩犂軶漏鼓煤砟子慕仿穆靜木禺龍铙鼙颞顬平坦锓闆清聖濁賢跂仰上鈎杓窊印生喇喇食樏太一壇台站貪功起釁踢天弄井頽敗篠簜細部攜持欣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