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待閒 ”。1.待病稍愈。《左傳·昭公十四年》:“ 南蒯 之将叛也,盟 費 人。司徒 老祁 、 慮癸 僞廢疾,使請於 南蒯 曰:‘臣願受盟而疾興,若以君靈不死,請待間而盟。’” 杜預 注:“間,差也。”
(2).得間;待機。《史記·季布栾布列傳》:“ 汝陰侯 滕公 心知 朱家 大俠,意 季布 匿其所,迺許曰:‘諾。’待閒,果言如 朱家 指。上乃赦 季布 。”《資治通鑒·漢高帝五年》作“ 滕公 待間言於上,如 朱家 指”。
“待間”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曆史語境理解。以下是基于多個權威來源的綜合解釋:
拼音:dài jiān
注音:ㄉㄞˋ ㄐㄧㄢ
結構:動詞性短語,由“待”(等待)和“間”(間隙/時機)構成。
等待病愈
源自《左傳·昭公十四年》,記載司徒老祁等人以生病為由拖延盟約,待病情好轉再行動。此處“間”通“瘉”(病愈),杜預注“間,差也”即病情減輕之意。
等待時機/伺機而動
見于《史記·季布栾布列傳》,描述滕公等待合適時機向皇帝進言,最終成功赦免季布。此義項強調“把握機會”,與“待機”近義。
《資治通鑒》引例:“滕公待間言於上,如朱家指。”
意譯:滕公等待合適時機向皇帝進言,如同朱家指示的那樣。
建議查閱《漢語大詞典》或《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獲取更系統釋義。
待間有兩個基本含義:
待間的拆分部首是⺮(zhú,竹字頭),它有6個筆畫。
待間的來源很早,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說文解字》中有對待間的解釋。在繁體中,待間的寫法與簡體一緻。
在古時候,待間的寫法略有不同。具體寫法如下:
⺮ + 門
1. 我們還需要等待一段時間才能得到結果。
2. 他在車站的候車室等候了很久。
待間可以組成其他詞語,如:
1. 候間(hòu jiān):等待的場所。
2. 空間(kōng jiān):物體存在的範圍。
待間的近義詞包括等候、等待、停留等。
待間的反義詞為離間,表示分開、分散。
希望以上信息對您有所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歡迎繼續提問。【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