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水碓。《後漢書·西羌傳·東號子麻奴》:“因渠以溉,水舂河漕,用功省少,而軍糧饒足。”
(2).水流沖擊。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三》:“滄桑變幻幾度經,水舂沙蝕存盈尺。”
“水舂”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兩層含義及使用場景:
水碓(水力舂米工具)
指古代利用水流力量驅動的舂米裝置,通過水力帶動機械裝置完成谷物脫殼或粉碎。例如《後漢書·西羌傳》記載:“因渠以溉,水舂河漕,用功省少,而軍糧饒足”。
水流沖擊
描述水流湍急或持續沖擊的自然現象。清代紀昀在《閱微草堂筆記》中寫道:“滄桑變幻幾度經,水舂沙蝕存盈尺”。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具體技術原理,可參考《後漢書》及《閱微草堂筆記》相關章節。
水舂是一個漢字詞彙,由兩個漢字組成:水和舂。
水舂的部首是水,它位于左邊,表示和水有關。
水舂由12個筆畫組成,其中水部2畫,舂部10畫。
水舂這個詞源于古代農作物的加工過程。舂在古代是一種磨碾、搗碎食物的方法,如将谷物研磨成粉。而水舂指的是在水中進行舂米、舂谷等攪拌和磨碎的過程。
水舂的繁體字為水搗。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舂部分位于水部的上方,兩個部分相連,像一個水中的磨碾。
1. 農民在河邊用水舂把稻谷研磨成米。
2. 他正在池塘裡進行水舂作業。
水舂可以組成其他詞彙,如水舂機、水舂杆等。
與水舂意思相近的詞彙有水磨、水碓等,都指在水中進行攪拌和磨碎的動作。
水舂的反義詞是不水舂,也可以用不磨、不碾等表達。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