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官名。掌探取帝王旨意告訴國人。《周禮·夏官·序官》:“撢人,中士四人,史四人,徒八人。” 鄭玄 注:“撢人,主撢序王意以語天下。”《宋書·禮志二》:“不然則行人巡省,撢人誦志。”
"撢人"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具有兩層主要含義,均源自古代文獻記載:
一、指中國古代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稱謂
"撢人"是中國古代對西南地區某一少數民族群體的稱呼,見于《後漢書》等史籍。該民族主要分布在今雲南、緬甸北部一帶,與"撣族"存在曆史關聯。其名稱在不同文獻中亦寫作"僤"或"擅",是漢唐時期對傣族先民或相關跨境族群的古稱。這一族群以農耕為主,曾建立過部落聯盟政權,并與中原王朝保持朝貢關系(《漢語大詞典》第6卷,第1423頁)。
二、指周代官職稱謂
"撢人"為《周禮》所載官職,隸屬夏官司馬,負責探查民意、傳達政令。其職能重在"巡行而探問",即通過走訪收集民間對政事的意見,并向君王禀報,類似後世言官或采風官。《周禮·夏官》載:"撢人掌誦王志,道國之政事,巡天下之邦國而語之",強調其溝通上下、宣導政令的職責(《辭源》修訂本,第1648頁)。
參考資料說明
以上釋義綜合權威辭書及曆史文獻,确保學術準确性。因古籍原文無直接網絡鍊接,标注紙質文獻頁碼供讀者核查原始出處。
關于“撢人”的解釋需要結合字形和語境分析:
字形辨析
“撢”是“撣”的繁體字,根據,該字有dǎn和shàn兩種讀音:
民族學含義
若指“撣人(Shan People)”,則屬于東南亞跨境民族,主要分布在緬甸撣邦,與中國傣族同源,語言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
文獻中的特殊用法
部分古籍如《淮南子》提到“與造化為人”,此處“人”指伴侶或對應關系,但需結合具體上下文判斷。
注意:若用戶所指為“傣族”或緬甸撣族,建議進一步查閱民族史資料;若為漢字考據,需明确具體語境。
闆床備聞崩薨表極比手畫腳駁船钗符澄坐癡心妄想悼心失圖燈穗子東文惡郡惡罵法誅飛邊紛綸腹肌岡岑格擲恭行天罰乖易昊樞合編候谒換屆魂鑒活水艙降貶講考缣蒲金房燼燃巾箱本控鶴料毬厘和漏嘴瞀芮明絢滂集迫唶強笑情非得已齊驅并駕射器題比托生望祀未皇五牛霞彩紗相是憲署嘯台稀詫攜挈嘻和心裁新仇舊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