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士大夫的風度。《南史·江夷傳》:“稍歷軍校,容表有士風。”
(2).士大夫的風氣。 唐 白居易 《祭中書韋相公文》:“惟公世祿官業,家行士風,茂學清詞,沖襟弘度。” 宋 胡仔 《苕溪漁隱叢話前集·晏元獻》:“《西清詩話》雲:‘ 元獻 初罷政事,守 亳社 ,每嘆士風彫落。’” 明 黃绾 《明道編》卷四:“使官箴日敗,風俗日壞;使君子無以自立,良善無以安生,生民日困而莫之救。士風之弊,政化之蠹,莫甚於此。”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英傑歸真》:“粵稽古昔,其設科拔擢,亦有制定章程,第名實不符,士風日下。”
“士風”是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
士大夫的風度
指古代士大夫階層在言行舉止、道德修養等方面表現出的風範。例如,《南史·江夷傳》提到“稍歷軍校,容表有士風”,即形容江夷雖經曆軍旅生涯,仍保持文雅儀态。
士大夫的風氣
指士大夫群體中流行的思想傾向或社會風尚。如唐代白居易在《祭中書韋相公文》中稱贊韋相“家行士風”,強調其家族傳承的士人風範;宋代胡仔則提到士風凋落的現象,反映當時文人階層的精神狀态變化。
建議結合具體文獻進一步探究該詞在不同時期的演變,可參考《南史》《苕溪漁隱叢話》等典籍。
士風是一個漢字詞語,用來描述或指代一種治學、修養、為人處世的道德規範和品質。它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是中國古代士人應該具備的道德标準之一。
士風的部首是口字旁,由士和一部組成。
士的筆畫數為三畫,風的筆畫數為九畫。
士風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儒家文化和禮儀制度。在這個傳統文化中,士人被要求遵循一定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原則,其中士風作為其核心價值觀之一,強調士人應以德行和言行來塑造自己的形象和立場。
士風(繁體字)是士風的繁體寫法。
在古代,士風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以「士風」或「士風氣」來表示。古代的漢字寫法中更加強調對士人品德修養的重視。
1. 士風是一種傳統的道德規範。
2. 他以崇高的士風立于世界之巅。
士風的相關詞語:
1. 士人:指古代有文化修養的人。
2. 士子:指有學問有修養的人。
3. 風氣:指某一群體中普遍存在的風尚或傳統。
士風的近義詞:
1. 士德:指士人的道德和品德。
2. 士行:指士人的言行和作為。
3. 人品:指個人的道德品質和修養。
士風的反義詞:
1. 士德敗壞:指士人的道德敗壞。
2. 風氣不佳:指某一群體中普遍存在的不好的風尚或傳統。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