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牙的意思、狄牙的詳細解釋
狄牙的解釋
即 易牙 。 春秋 時人。長于烹調,善逢迎,傳說曾烹其子為羹獻 齊桓公 以取寵。 管仲 死後,與 豎刁 、 開方 專權亂 齊 。《大戴禮記·保傅》:“ 齊桓公 ……失 管仲 ,任 竪刁 、 狄牙 ,身死不葬而為天下笑。”後以“狄牙”指善烹調者。 漢 王充 《論衡·自紀》:“斷決知辜,不必 臯陶 。調和葵韭,不俟 狄牙 。” 晉 潘尼 《火賦》:“ 狄牙 典膳,百品既陳。”參見“ 易牙 ”。
詞語分解
- 狄的解釋 狄 í 中國古族名。春秋前,長期活動于齊、魯、晉、衛、宋、鄭等國之間,與諸國有頻繁的接觸。因為他們主要居住于北方,故又通稱“北狄”(亦作“翟”)。 秦漢以後,中國對北方少數民族的統稱。 古代最下級的官
- 牙的解釋 牙 á 齒(古代把大齒稱為“牙”,現在“牙”是齒的通稱,亦稱“牙齒”):牙垢。牙龈。牙碜。牙祭。 像牙齒形狀的東西:抽屜牙子。 特指象牙:牙雕。 舊時介紹買賣從中取利的人:牙商。牙行。 姓。 筆畫數
網絡擴展解釋
“狄牙”是中國古代曆史人物,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多個來源解釋如下:
-
身份與時代
狄牙即易牙,是春秋時期齊國人,以擅長烹饪和調味聞名。他因精于飲食之道,成為齊桓公的寵臣,但同時也以谄媚手段獲取權力。
-
典故與争議
- 據《大戴禮記·保傅》記載,他為了讨好齊桓公,曾烹煮自己的兒子制成羹湯進獻。
- 管仲去世後,他與豎刁、開方專權,導緻齊國陷入混亂,最終齊桓公死後無人安葬,成為曆史笑柄。
-
文化象征
後世常以“狄牙”代指善于烹調的人,例如漢代王充在《論衡·自紀》中提到“調和葵韭,不俟狄牙”,強調其烹饪技藝的不可替代性。
-
評價與争議
狄牙的形象具有兩面性:一方面被視作古代名廚的代表,另一方面因谄媚和殘暴行為受到道德批判,成為權謀與喪失人性的典型。
如需進一步了解其曆史記載,可參考《大戴禮記》《論衡》等古籍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狄牙(dí yá)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由部首犬和牙組成,共有11個筆畫。這個字最早記載于《爾雅》古文中,意思是山中的獸類,也可指猛獸。在繁體字中,狄牙的寫法保持相同。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中,狄牙的寫法有所變化。在古代金文中,狄牙的形狀更加象征動物的樣子,有一種神秘而古老的感覺。
以下是一個關于狄牙的例句:
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股野獸的狄牙。
狄牙也可以與其他字組成詞語,如狄牙峰、狄牙山等。這些詞語都與山地和自然有關。
與狄牙意義相近的詞語包括獸類、野性等。而與狄牙意義相反的詞語可以是溫順、馴養等。
希望這些信息對您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