勘合的意思、勘合的詳細解釋
勘合的解釋
(1).驗對符契。古時符契文書,上蓋印信,分為兩半,當事雙方各執一半。用時将二符契相并,驗對騎縫印信,作為憑證。凡調遣軍隊、車駕出入皇城、官吏馳驿等,均須勘合。《唐律·擅興·應給發兵符而不給》“不以符合從事,或符不合不速以聞,各徒二年” 唐 長孫無忌 疏議:“不以符合從事者,謂執兵之司,得左符皆用右符勘合,始從發兵之事。”
(2).指勘合時所用的符契。 宋 葉適 《經總制錢一》:“得産有勘合,典賣有牙契。”《警世通言·鈍秀才一朝交泰》:“又将銀五十兩買了個勘合,馳驛到京。”《明史·食貨志四》:“編置勘合及底簿……轉運司亦有底簿,比照勘合相符,則如數給與。”
詞語分解
- 勘的解釋 勘 ā 校對,複看核定:勘核。勘正。勘誤。校勘。 實現調查,探測:勘測。勘探。勘查。 審問囚犯:勘問。推勘。 筆畫數:; 部首:力; 筆順編號:
- 合的解釋 合 é 閉,對攏:合眼。合抱。珠連璧合。貌合神離。 聚集:合力。合辦。合股。合資。 不違背,一事物與另一事物相應或相符:合格。合法。情投意合。 應該:合該。合當。“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時而作”。
專業解析
"勘合"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語境特征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通過核對、比對确認事物的真實性或合法性。該詞在古代行政與外交活動中具有特殊功能,今多用于比喻性表達。
從構詞法分析,"勘"指核查、校對,《說文解字》釋為"校也";"合"強調對應契合,《廣韻》解作"配也"。二字組合形成"通過核對使相符"的動賓結構,這一構詞邏輯在《古代漢語詞彙學》(商務印書館)中得到印證。
具體釋義包含三個維度:
- 古代行政憑證制度:特指明代創設的"勘合文書",即加蓋騎縫印章的官方文件,需持件與存根核對相符方可生效,類似現代介紹信與存根的對應關系。據《明會典》記載,這類文書用于驿傳、邊貿等官方往來。
- 符契驗證方法:指将符節分割為二,雙方各執一半,合驗時需紋路完全吻合,此法常見于古代關隘通行、軍令傳達等場景,與《周禮》記載的"符節"制度存在承繼關系。
- 現代比喻用法:在文學作品中常借指事物間的精密對應關系,如錢鐘書《圍城》用"人生的勘合"喻指命運軌迹的必然關聯。
權威參考資料:
-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勘合"詞條
- 《中國曆史大辭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明代行政制度章節
- 《古代官制詞典》(中華書局)符節制度解析
網絡擴展解釋
“勘合”是一個古代行政與軍事管理中常用的術語,其核心含義是通過驗對符契來确認身份或權限。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定義
- 驗對符契:古代官方将文書或符契加蓋印信後分為兩半,雙方各執一半。使用時需将兩半拼合,核對騎縫印信是否吻合,以此作為憑證。例如調兵時,需左符與右符勘合一緻才能發兵。
2.結構與用途
- 形式:符契通常為木質或紙質,印信分為左右兩部分,如唐代《唐律》規定,調兵需以右符勘合左符後方可執行。
- 應用場景:
- 軍事:調遣軍隊、邊境防衛(如明代“調軍勘合”);
- 行政:官吏使用驿站馬匹(清代稱“勘合驛符”);
- 皇室:車駕出入皇城的通行憑證。
3.曆史演變
- 唐代:主要用于軍事調遣,法律明文規定符契不合需嚴懲。
- 明清:擴展至驿站管理、鹽務等行政領域,發展出“勘合文簿”制度,通過編號和半印核對公文真僞。
4.相關延伸
- 部分資料提到“勘合”作為成語表示“檢驗後達成一緻”,但此用法較少見,且多源于低權威性來源,需謹慎參考。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案例或制度細節,可查看來源網頁(如、3、6)中的曆史文獻引用。
别人正在浏覽...
被捕蔽锢參橫鬥轉倡讴承甯成算赤萍出岔子淳仁從流大丙登樓恫疑度長絜大法雷訪恤附白給待弓箭手官路谷飽孤侄酣夢嘩動滑塔塔角睐嫉忌急窄科段苦活,苦活兒困折困獸兩腳野狐嫚語冒文沒遭磨匿諱青水芰全軍覆沒人為山伐商法膻鄉梢條舌苔守直孰視縮衣啬食謄寫印刷鲦鰤停虅推分歪變五放家象尺箱交獻酒效仿蟹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