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裁正的意思、裁正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裁正的解釋

(1).裁斷訂正。《宋書·禮志二》:“太常統寺,曾不研卻,所謂同乎失者,亦未得之。宜加裁正,弘明國典。”《北齊書·裴谳之傳》:“ 昭帝 梓宮将還 鄴 ,轉儀曹郎。尤悉歷代故事、儀注,喪禮皆能裁正。” 明 何良俊 《四友齋叢說·史八》:“ 南都 之事,有一至大而且要者,尚未裁正。”

(2).制止。《新唐書·陸長源傳》:“ 晉 有所偷弛, 長源 輒裁正之。” 明 王世貞 《觚不觚錄》:“于是言官申明其事……因通行天下裁正,而腰玉與犀金之徒如故也。”

(3).猶教正。 宋 葉適 《沉元誠墓志銘》:“ 瑞安 稱多士,君獨為前輩宿老,慰寵後進,有所裁正,無不服從。” 清 曾國藩 《複吳南屏書》:“淺謬之見,惟希裁正。”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裁正”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對他人的言行、作品或事物進行評判、修改以使之合乎規範或恰當,帶有指導、匡正的意味。具體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釋義

  1. 評判與指正

    指對他人意見、文章或行為進行評議,指出其不當之處并提出修改建議,使其更符合标準或事理。

    例: 在學術讨論中,導師常對學生的論文初稿予以裁正,以提升其嚴謹性。

  2. 修改與規範

    強調通過删減、調整使内容或形式趨于完善,常見于文學創作或文書修訂。

    例: 古籍整理時,學者需對文本訛誤進行裁正,恢複其原貌。


二、古籍用例與權威解析

  1. 《漢語大詞典》釋義

    釋為“裁斷改正”,強調通過判斷加以修正。

    來源: 《漢語大詞典》(第3卷,第1109頁),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4年。

  2. 《宋史》中的用例

    南宋名臣周必大在奏疏中提及“裁正政事”,指對國事決策的修正。

    來源: 《宋史·卷三百九十一·周必大傳》,中華書局點校本。

  3. 明代書信中的引申

    文人尺牍中常用“乞予裁正”謙稱請求對方指教文章,體現對受信人學識的敬重。

    來源: 《明代尺牍選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三、近義詞辨析


四、現代應用場景


參考文獻

  1. 《漢語大詞典》(線上版):http://www.hydcd.com
  2.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宋史》原文庫:https://ctext.org
  3. 國學大師典籍數據庫:https://www.guoxuedashi.com

網絡擴展解釋

“裁正”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cái zhèng,其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解釋:

一、核心釋義

  1. 裁斷訂正
    指對事物進行判斷、修改或調整。例如《宋書·禮志二》中“宜加裁正,弘明國典”,強調通過修正以規範制度。

  2. 制止
    表示對某種行為或現象的限制與約束。如《新唐書·陸長源傳》記載:“晉有所偷弛,長源辄裁正之”,意為糾正不當行為。

  3. 教正(謙辭)
    用于請他人指教或修正自己的作品,含謙遜意味。如清代曾國藩在書信中寫道:“淺謬之見,惟希裁正”。

二、應用示例

三、補充說明

如需查看更多古籍例句或詳細用法,可參考漢典()或《四友齋叢說》()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幫腔半心半意辨别力彩吹差價出班二簋二烯烴方天畫戟發外豐颀隔瘼庚伯公役共職觀則孩子王合梨見覩簡伉攪害交龍髻鬓讦誕羁候謹察鸠合就事巨觥擴孔囒噸牢拉樂物臨敵賣陣淋漓茗柯墨版糱酒泥濁鉛水淺尠染網日中必昃如鼓琴瑟三言兩句善順時不時時壺首匿四遠歎美弢迹匿光威禮危微精一物種午轉黠虜相值下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