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晚秋季節。 唐 魏徵 《五郊樂章·雍和》:“式資宴貺,用調霜序。” 唐 宋之問 《早入清遠峽》詩:“秋菊迎霜序,春藤礙日輝。” 元 馮子振 《十八公賦》:“緣是指涼亭,順霜序,昕關掣,晴嶺翥。”
霜序是漢語中表示秋季時序的雅稱,其詞義可從字源、詞性、文化内涵三方面解析。
一、字源構成
“霜”指秋霜,是秋季降溫後形成的白色冰晶,《禮記·月令》載“季秋之月,霜始降”。“序”本義為堂屋的東西牆,引申為時間次第,《說文解字》釋“序,東西牆也,從廣予聲”,後特指季節輪替,如《漢書·律曆志》言“四時順序”。二字組合成偏正結構,字面意為“降霜的時令”。
二、詞性特征
該詞屬名詞性複合詞,常見于文學語境。唐代宋之問《早發始興江口》雲“候曉逾閩嶂,乘春望越台;宿雲鵬際落,殘月蚌中開。薜荔搖青氣,桄榔翳碧苔。桂香多露裛,石響細泉回。抱葉玄猿嘯,銜花翡翠來。南中雖可悅,北思日悠哉。鬓發俄成素,丹心已作灰。何當首歸路,行剪故園萊。”其中“桂香多露裛”暗合秋景時序(參考《全唐詩》卷五十三)。明清時期多用于題畫詩與節序文,如文徵明《秋聲賦》寫“霜序既屆,商律載殷”。
三、文化意象
霜序承載三重文化符號: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主要見于古詩詞研究及傳統節令文獻。以上解析綜合參考《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1992年版)、《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2000年版)及《全唐詩》語料庫。
“霜序”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含義及解釋如下:
指晚秋季節,特指農曆九月。此時暑氣消退,氣溫下降,地面開始出現霜凍,故稱“霜序”。
需注意,“霜序”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多用于文學創作或特定文化語境中。若需進一步了解詩詞引用或名字寓意,可參考古籍或權威辭書。
包谷本妻鄙國查對闡化打賴單獨單式編制搗碎大舍踶趹丢心落意煩法臯陸高骞鬼慌鶴骨雞膚惶慄恢迂昏曀豁綽教導機不可失寖息開購刲剔阃司昆夷連衽成帷遼東丁靈鵲填河林鐘角龍香亂志路半麻紗美贍篣楚判渙平添碻車慶隆栖尋铨選曲落箬笠稍縱則逝生刍舍貧石鐘山屬詩四通八達通資望頂偉幹僞孔五角大樓小複笑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