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長于辯論;有獨到的見解。《鬼谷子·中經》:“能言者儔善博惠。”《世說新語·文學》“ 晏 聞 弼 名” 劉孝标 注引《王弼别傳》:“ 弼 字 輔嗣 , 山陽 高平 人,少而察惠,十餘歲便好 莊 老 ,通辯能言,為 傅嘏 所知。” 宋 葉適 《制科》:“用科舉之常法,不足以得天下之才,其偶然得之者,幸也。自 明道 景祐 以來,能言之士有是論矣。” 明 何景明 《與李空同論詩書》:“故 曹 劉 阮 陸 ,下及 李 杜 ,異曲同工,各擅其時,并稱能言,何也?”
(2).議論而有見解者。 晉 葛洪 《抱樸子·博喻》:“能言莫不襃 堯 ,而 堯 政不必皆得也;舉世莫不貶 桀 ,而 桀 事不必盡失也。” 北魏 《高湛墓志》:“皇上動哀,能言灑淚。”
“能言”是一個漢語詞彙,綜合多來源信息,其解釋如下:
指一個人口才流利、善于辯論,能夠通過語言清晰表達觀點和思想。該詞多用于褒義,形容人的語言能力突出。
最早見于《淮南子·人間訓》的“能言者,言之辭氣,不離故也”,強調言辭的準确性和邏輯性。後世逐漸擴展為對語言能力的綜合描述。
如需更完整釋義或古文例句,可參考《鬼谷子》《抱樸子》等文獻來源。
“能言”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由“能”和“言”兩個部分組成。
“能”字的部首為“自”,它由10個筆畫組成。而“言”字的部首為“言”,它也由7個筆畫構成。
“能言”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中。其中,“能”字意為有能力或有才智,而“言”字則表示說話或言語。将兩個字合在一起,就意味着“能夠說話”或“有口才”。
在繁體漢字中,"能"字的寫法與簡體漢字相同。而“言”字在繁體中被寫作“言”,中間的橫杠變為一個豎杠,整體看起來更加複雜。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代略有不同。以“能言”為例,古時候漢字的寫法稍有區别,如“能”字的寫法中部的橫杠會有一定的斜角,而“言”字則更加簡潔,橫杠更為粗壯。
以下是一些關于“能言”的例句:
相關組詞有:“能識字”、“能幹”、“能力”等。
近義詞有:“能說會道”、“口才好”、“能辯”等。
反義詞有:“不言”、“啞口無言”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