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射儀用的五色箭靶,正中朱色,依次向外為白、蒼、黃、玄諸色。《周禮·夏官·射人》:“王以六耦射,三侯、三獲、三容,樂以《騶虞》,九節五正。” 鄭玄 注:“五采之侯,即五正之侯也。正之言正也,射者内志正,則能中焉。畫五正之侯,中朱,次白,次蒼,次黃,玄居外。” 漢 張衡 《東京賦》:“張大侯,制五正。”《樂府詩集·燕射歌辭三·隋大射登歌》:“巾車整三乏,司裘飾五正。”
(2).五行官長。《左傳·隱公六年》:“ 翼 九宗五正 頃父 之子 嘉父 逆 晉侯 于 隨 。” 杜預 注:“五正,五官之長。” 孔穎達 疏:“言五官之長者,謂於 殷 時為五行官長。”《孔子家語·五帝》:“ 康子 曰:‘吾聞 勾芒 為木正, 祝融 為火正, 蓐收 為金正, 玄冥 為水正, 後土 為土正。此五行之主而不亂,稱曰帝者,何也?’ 孔子 曰:‘凡五正者,五行之官名。’”
(3).即五政。謂神化、官治、教治、因治、事治。《鹖冠子·度萬》:“天地陰陽取稽於身,故布五正以司五明…… 龐子 曰:‘敢問五正。’ 鶡冠子 曰:‘有神化,有官治,有教治,有因治,有事治。’”
(4).泛指各項政治措施。《管子·禁藏》:“發五正,教薄罪,出拘民,解仇讎,所以建時功,施生谷也。” 郭沫若 等集校引 張佩綸 曰:“正,政通。”
“五正”是一個多義詞彙,其含義根據曆史文獻和語境不同有所差異,主要可歸納為以下四類:
指古代射箭禮儀中使用的五種顔色箭靶,以顔色區分等級。中心為朱紅色,向外依次為白、蒼(青)、黃、玄(黑)色,體現了禮制的等級規範。該釋義出自《周禮·夏官·射人》及漢代張衡《東京賦》。
指上古時期分掌五行事務的官職,對應五行中的木、火、金、水、土。具體包括:
出自《鹖冠子·度萬》,指五種治國策略:
在部分文獻中,“五正”被擴展為統稱國家各項政治舉措,如《管子·禁藏》提及通過“發五正”來實現社會治理目标。
“五正”的含義需結合具體文獻語境判斷,主要涉及禮制、官職、治國策略三類。若需進一步考據,可參考《周禮》《左傳》《鹖冠子》等典籍,或查閱等來源。
《五正》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五種正确的準則或方式。它在中文中常用來形容一種正确、合乎道理的态度或行為。
《五正》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亻”(人字旁)部首,右邊是“正”(正字頭)部首。它總共有12個筆畫。
《五正》一詞最早出現在《老子》中,引用了孔子的一句話:“君子以正位。”後來,它的含義逐漸擴展,被用來指代更多的正确準則和方式。
《五正》的繁體字是「五正」,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和現代略有不同。以《五正》為例,古時的寫法可能是「五」字的上方加「正」的旁邊豎起來的一根直線,表示人立正的姿态。
1. 在做決策時,我們應該堅持《五正》,确保做出正确的選擇。
2. 他的言行一直遵循着《五正》,深受大家的尊敬和信任。
1. 正确:指符合事實、真實的準則或方式。
2. 正常:指符合通常、合理的準則或方式。
3. 正直:指為人正派,言行誠實、坦率的準則或方式。
與《五正》相近義詞包括:恰當、妥當、適當等。
與《五正》相反義詞包括:錯誤、不當、不準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