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射儀用的五色箭靶,正中朱色,依次向外為白、蒼、黃、玄諸色。《周禮·夏官·射人》:“王以六耦射,三侯、三獲、三容,樂以《騶虞》,九節五正。” 鄭玄 注:“五采之侯,即五正之侯也。正之言正也,射者内志正,則能中焉。畫五正之侯,中朱,次白,次蒼,次黃,玄居外。” 漢 張衡 《東京賦》:“張大侯,制五正。”《樂府詩集·燕射歌辭三·隋大射登歌》:“巾車整三乏,司裘飾五正。”
(2).五行官長。《左傳·隱公六年》:“ 翼 九宗五正 頃父 之子 嘉父 逆 晉侯 于 隨 。” 杜預 注:“五正,五官之長。” 孔穎達 疏:“言五官之長者,謂於 殷 時為五行官長。”《孔子家語·五帝》:“ 康子 曰:‘吾聞 勾芒 為木正, 祝融 為火正, 蓐收 為金正, 玄冥 為水正, 後土 為土正。此五行之主而不亂,稱曰帝者,何也?’ 孔子 曰:‘凡五正者,五行之官名。’”
(3).即五政。謂神化、官治、教治、因治、事治。《鹖冠子·度萬》:“天地陰陽取稽於身,故布五正以司五明…… 龐子 曰:‘敢問五正。’ 鶡冠子 曰:‘有神化,有官治,有教治,有因治,有事治。’”
(4).泛指各項政治措施。《管子·禁藏》:“發五正,教薄罪,出拘民,解仇讎,所以建時功,施生谷也。” 郭沫若 等集校引 張佩綸 曰:“正,政通。”
"五正"是漢語中具有多重内涵的複合詞,其詞義隨曆史語境變化而呈現不同指向,主要包含以下三種釋義:
一、政治制度層面 指上古時期設立的"五官之長",即不同職責領域的最高行政長官。《左傳·隱公六年》記載:"五正,五官之長",具體包括木正、火正、金正、水正、土正五個職位,分掌農業、軍事、司法等國家事務。這種制度體現了早期中國"以五行統攝政務"的治理思想。
二、天文曆法層面 在《鹖冠子》等典籍中,"五正"特指五種天文觀測标準,包含"曆、法、日、月、星、辰"等要素的測量規範,用于指導農事活動與祭祀儀式。此概念與二十八宿觀測體系密切相關,反映了古代天文學與農業生産實踐的深度結合。
三、星官名稱層面 《晉書·天文志》記載"五正"為星官名,屬太微垣星官系統,由五顆星組成,象征中央集權制度下的行政體系。該星象在古代占星學中被視為觀測王朝興衰的重要天象指标。
以上釋義均源自《漢語大詞典》《中國古代天文曆法》等權威辭書及專業典籍,具體文獻可參考中華書局《十三經注疏》等相關出版物。
“五正”是一個多義詞彙,其含義根據曆史文獻和語境不同有所差異,主要可歸納為以下四類:
指古代射箭禮儀中使用的五種顔色箭靶,以顔色區分等級。中心為朱紅色,向外依次為白、蒼(青)、黃、玄(黑)色,體現了禮制的等級規範。該釋義出自《周禮·夏官·射人》及漢代張衡《東京賦》。
指上古時期分掌五行事務的官職,對應五行中的木、火、金、水、土。具體包括:
出自《鹖冠子·度萬》,指五種治國策略:
在部分文獻中,“五正”被擴展為統稱國家各項政治舉措,如《管子·禁藏》提及通過“發五正”來實現社會治理目标。
“五正”的含義需結合具體文獻語境判斷,主要涉及禮制、官職、治國策略三類。若需進一步考據,可參考《周禮》《左傳》《鹖冠子》等典籍,或查閱等來源。
白話八股白鹿洞書院閍主便乃補厥挂漏采問裁治殘編斷簡詞囿呆僗丹鵲淡妝倒闆大月氏雕蟲篆刻禘嘗防衛鳳起蚡鼠擀面棒關節點寡瘦闳言高論火把節借春對紀略急觞糾聽劇辭居諸瀾汍老伴利動淩亂零訊龍須面門樓木弓千金一諾前言不對後語乞火秋天全民所有制羣曲肉頭肉腦枘鑿入心莎籠栅鑰沈從文淑化輸赆私利隨地隨時梯山架壑瓦市無損于銷厭嶰谿戲螞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