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绛紗袍的意思、绛紗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绛紗袍的解釋

深紅色紗袍。古代常用為朝服。《晉書·輿服志》:“﹝天子朝服﹞通天冠高九寸,金博山顔,黑介幘,絳紗袍,皁緣中衣。”《隋書·禮儀志六》:“又有通天冠,高九寸,前加金博山、述,黑介幘,絳紗袍,皁緣中衣,黑舃,是為朝服。” 清 昭槤 《嘯亭續錄·香色定制》:“古之東宮,皆服絳紗袍,蓋次明黃一等。”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绛紗袍是中國古代的一種重要服飾,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定義

绛紗袍指深紅色直領紗質朝服,主體顔色為绛色(深紅),材質多為紗羅。自周代起源後,長期作為帝王、太子的正式禮服,常見于祭祀、朝會等重要場合。

曆史演變

  1. 起源:最早可追溯至周代,《晉書》記載楚莊王曾以"绛衣博袍"治國。
  2. 制度化:漢明帝時期确立為朱衣朝服制度,《隋書》記載其與通天冠、黑舄等配飾組成天子朝服。
  3. 延續發展:唐宋至明代持續沿用,清代雖未直接采用漢制,但吸收了其色彩與紋飾元素。

特殊規制

文化象征

绛色取自傳統五色體系中的正色,紗質面料彰顯尊貴,整體形制體現"垂衣裳而天下治"的禮制思想。該服飾延續兩千餘年,成為華夏衣冠制度的重要載體。

(主要綜合考據,如需完整典籍引文可查閱《晉書·輿服志》《隋書·禮儀志》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绛紗袍:詞義和來源

《绛紗袍》是一個成語,形容文人墨客的着裝,意為紅色的細紗衣裳。在古代,绛紗袍是一種高貴的服飾,多被官員、文士所穿着。

拆分部首和筆畫

根據《康熙字典》,《绛紗袍》的拆分部首為 “纟”(纟是織物的部首),拆分的總筆畫為21畫。

繁體字

《绛紗袍》的繁體字為《絳紗袍》。

古時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一些區别。《绛紗袍》在古時的寫法為《綡紗袍》。

例句

他穿着一件绛紗袍,氣質出衆,仿佛來自另一個時代。

組詞

绛紗袍:绛色、紗帽、绛紗、紗裙。

近義詞

绛紗袍的近義詞有:紅紗袍、紅袍子。

反義詞

绛紗袍的反義詞可能是:黑衣服、樸素衣着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