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绛纱袍的意思、绛纱袍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绛纱袍的解释

深红色纱袍。古代常用为朝服。《晋书·舆服志》:“﹝天子朝服﹞通天冠高九寸,金博山颜,黑介幘,絳纱袍,皁缘中衣。”《隋书·礼仪志六》:“又有通天冠,高九寸,前加金博山、述,黑介幘,絳纱袍,皁缘中衣,黑舃,是为朝服。” 清 昭槤 《啸亭续录·香色定制》:“古之东宫,皆服絳纱袍,盖次明黄一等。”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绛纱袍是中国古代服饰体系中的一种重要礼服,具有鲜明的礼制色彩和文化内涵。以下从汉语词典及历史文献角度对其详细释义:

一、基本释义

  1. 形制与材质

    指以深红色纱罗制成的袍服,属古代帝王、贵族及高阶官员的正式礼服。"绛"即深红色(《汉语大词典》释为"大赤色"),"纱"指轻薄的丝织品,袍为长衣制式。其形制多采用交领右衽、宽袖及膝,配蔽膝、大带等饰物。

  2. 礼制等级

    自周代确立礼服制度起,绛色即为高阶礼服专用色。据《周礼·春官》载,祭祀礼服"玄衣纁裳"中的纁裳即为绛色下裳。唐代将绛纱袍定为皇帝"四冕服"之一(《新唐书·车服志》),宋代沿袭为天子朝服(《宋史·舆服志》)。

二、历史演变

  1. 汉代定制

    绛纱袍正式成为官定礼服始于东汉,《后汉书·舆服志》明确记载"公主、贵人、妃以上,嫁娶得服……绛纱袍"。

  2. 唐代礼制高峰

    唐贞观年间将绛纱袍列为皇帝"四冕服"第二等,用于冬至受朝贺、祭庙等大典(《旧唐书·舆服志》)。其制式为"深衣制,白纱中单,朱领、褾、襈,绛纱蔽膝"。

  3. 宋明延续

    宋代绛纱袍配通天冠,为皇帝大祭祀前斋戒及元旦、冬至等大朝会礼服(《宋史·舆服三》)。明代洪武年间定为亲王助祭、谒庙礼服(《明史·舆服志》)。

三、文化象征

  1. 五行礼色

    绛色对应五行中的"火德",象征尊贵与权力。《释名·释采帛》载:"绛,工也,染之难得色,以得色为工",凸显其工艺价值与地位象征。

  2. 礼法标识

    唐代三品以上官员方可服绛(《唐会要·舆服》),宋代沿用"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朱"的品色制度(《宋史·舆服五》),绛纱袍成为身份等级的视觉符号。

四、使用场景

主要见于:


文献依据:

网络扩展解释

绛纱袍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服饰,具体解释如下:

基本定义

绛纱袍指深红色直领纱质朝服,主体颜色为绛色(深红),材质多为纱罗。自周代起源后,长期作为帝王、太子的正式礼服,常见于祭祀、朝会等重要场合。

历史演变

  1. 起源:最早可追溯至周代,《晋书》记载楚庄王曾以"绛衣博袍"治国。
  2. 制度化:汉明帝时期确立为朱衣朝服制度,《隋书》记载其与通天冠、黑舄等配饰组成天子朝服。
  3. 延续发展:唐宋至明代持续沿用,清代虽未直接采用汉制,但吸收了其色彩与纹饰元素。

特殊规制

文化象征

绛色取自传统五色体系中的正色,纱质面料彰显尊贵,整体形制体现"垂衣裳而天下治"的礼制思想。该服饰延续两千余年,成为华夏衣冠制度的重要载体。

(主要综合考据,如需完整典籍引文可查阅《晋书·舆服志》《隋书·礼仪志》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案衍暴示灞上笨谜笔思潮鼓澄涤晨牝出产辞岁答抗打瞌睡东马严徐东吴招亲,弄假成真端量遁形术耳治伐交乖离关都虹映挥汗成雨浍畎鸡肋警快浸潦久延镌噍巨鳞扣定林坵溜凈理育乱松松偻身毛楂楂弭除密迩鸣毂命亏蜜人南阳子捻具披风青犊情赖寝苫枕块祈望屈附取节睿学省愆剩有慎时世柱国水泵颓影托幽腕子暇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