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喻力量雖微卻願擔起重任。 清 劉獻廷 《廣陽雜記》卷四:“ 酈道元 《水經注》,無有疏之者,蓋亦難言之矣。予不自揣,蚊思負山,欲取 酈 注從而疏之。”參見“ 蚊虻負山 ”。
“蚊思負山”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進行解釋:
一、基本釋義
該成語讀作wén sī fù shān,字面意為“蚊子想要背負大山”,比喻力量雖然微小,卻願意承擔重任。其核心在于強調志向或責任感與自身能力之間的反差,常用于表達謙遜而堅定的擔當精神。
二、出處與用法
三、延伸理解
此成語不僅體現了個體的勇氣與責任感,也暗含對現實局限的認知。類似“蚍蜉撼樹”,但更側重主觀意願而非客觀結果,常用于文學或自述語境中表達謙遜而執着的态度。
《蚊思負山》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形容人或事物輕微的挫折或困難。比喻事情雖然很小,卻被過度放大,産生了消極的情緒。
《蚊思負山》這個成語的部首是蟲(chóng),筆畫數是11畫。
《蚊思負山》這個成語的來源有兩種說法:
一說,出自《莊子·山木》:“聞穆公與蚯蚓,闵其名,稱:‘子且幸逃!蚯蚓之所以逢勝者,以其視土田陷廋,見蟻力呈救,視細木大曳,見電力呈撫,視群苗岑茂以殺憂患,蟲業蚓功之也,雪山之畏厚土曰:‘勝亦甚矣,将何能及焉。’嗟乎!夫物者無不勝耶?夫人者,勝之以天地,非欲穴藏于蓋固也,天地勝之,而可無猶撫匍存焉。故曰:‘蚊思負山,其可勝者,其所視也。’”意思是說蚯蚓懷憂苦惱時,看到雪山會感到自己的困境微不足道,從而忘記憂愁。後來用來形容人因為小事而焦慮不安。
另一說,出自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引喻》卷十,原文為:“大手策下,勝此蚊思負山心。”意思是用大手一劃,可以将蚊子思想心胸的細微之事消除,比喻人的胸懷廣闊,不為瑣碎之事所擾。後來這個用法漸漸轉化為蚊思負山成語。
《蚊思負山》的繁體字為「蚊思負山」。
《蚊思負山》的古代漢字寫法沒有差異,仍然是「蚊思負山」。
他總是為一點小事擔心得像個《蚊思負山》。
她放大了問題的嚴重程度,真是《蚊思負山》。
組詞方面,可以有:蚊蟲、蚊蚋、負重、負擔等。
近義詞有:困境、小題大做、矯枉過正等。
反義詞有:豁達、泰然、從容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