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公券的意思、公券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公券的解釋

古代官府頒發的一種差旅費證券。 唐 李肇 《唐國史補》卷下:“ 寶應 二年,大夫 嚴武 奏,在外新除禦史,食宿私舍非宜。自此乃給公券。” 清 俞樾 《茶香室叢鈔·舉人給來往公券》:“國朝 王士禛 《夫于亭雜録》雲:‘ 宋 開寶 二年,詔 西川 、 山南 、 荊湖 等道舉人皆給來往公券,自初起程以至還鄉費,皆給於公家。’”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公券是漢語中具有曆史沿革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官方發行的信用憑證或債務票據。根據《漢語大詞典》解釋,"公券"一詞由"公"(公共事務)與"券"(契約憑證)構成,特指政府機構為籌集資金而發行的有價證券,具有法定償還承諾(來源:《漢語大詞典》第3卷第1124頁)。該詞最早見于宋代文獻,《宋史·食貨志》記載紹興年間"發公券以濟軍需",指朝廷通過發行債券補充軍費開支(來源:《宋史》卷一百七十九)。

在現代漢語中,公券主要指兩類憑證:一是政府債券,如財政部發行的國債;二是地方公共機構發行的建設債券,例如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郵傳部發行的"贖路公券"即為早期鐵路建設債券(來源:《中國近代經濟史》)。這類憑證區别于商業票據的核心特征在于發行主體為政府機關,且資金用于公共事業建設。

該詞在構詞法上屬于偏正結構,"公"作為限定語強調其官方屬性。與之相關的詞語包括"國債""地方債"等現代金融術語,而古漢語中"鹽引""茶引"等專賣憑證在功能上與之存在關聯性(來源:《古代漢語詞彙學》)。需要注意的是,《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未單獨收錄該詞條,但在"公債"詞條釋義中明确提及"即公債券"(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第448頁)。

網絡擴展解釋

“公券”是古代官府頒發的一種差旅費憑證,主要用于官員或特定人員公務出行時的費用報銷。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
    公券由“公”(指官方、公共)和“券”(憑證、票據)組成,字面含義為官方發行的憑證。其核心功能是作為差旅費用的報銷依據,類似于現代的公務差旅單據。

  2. 曆史背景與使用場景

    • 唐代起源:據《唐國史補》記載,唐代寶應二年(763年),官員嚴武提議為外派禦史提供公券,以規範其食宿費用,避免私舍居住的弊端。
    • 宋代擴展:宋代開寶二年(969年),朝廷将公券發放範圍擴大到舉人,覆蓋其赴考及返鄉的全程費用,如西川、山南等地的舉人均可憑此報銷。
  3. 功能與意義
    公券不僅是一種經濟支持手段,也體現了古代行政管理的規範性。通過統一發放憑證,官府可有效控制財政支出,同時保障公務人員的差旅需求。

  4. 與現代證券的區别
    需注意,古代“公券”與現代金融證券(如債券、股票)無直接關聯,其用途僅限于差旅費用報銷,屬于行政類憑證。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朝代案例或文獻原文,可參考《唐國史補》《茶香室叢鈔》等古籍記載。

别人正在浏覽...

安谷包覆不差側筆長假嘲叱趁打夥酲困乘埶竄定擔遲不擔錯丹雞膽子大社雕镂疊羅黃洞肛獨園二至霏微黼帳該班高山深澗黑度疆度誡命記罣警夜金爵钗機詐舉鼎絶膑椇枳課則空翻款子魁奇捆兒理劇剸繁禮引爐渣名師出高徒内因尿炕飄萍浪迹遷風移俗切正親疏铨文群衆人日戎工弱志山渌燒研使團翫聞巍奂僞劣新仇舊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