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飲食粗劣。 唐 高彥休 《唐阙史》卷下:“代天理物,必先鶉衣觳食,遐陬遠裔,以是四方之譽,翕然歸之。”
“觳食”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詞義解析
文獻例證
唐代高彥休《唐阙史》卷下記載:“代天理物,必先鶉衣觳食,遐陬遠裔,以是四方之譽,翕然歸之。”此處“鶉衣觳食”連用,形容生活清苦,衣食簡陋。
注意事項
若需更詳細的語源考證或曆史用例,可結合權威古籍數據庫深入檢索。
觳食(hú shí)是一個漢字詞組,由兩個漢字構成。觳的部首是見,筆畫數為7;食的部首是食,筆畫數為9。
觳食源自中國古代文獻《詩經》中的一篇詩,意指儀态端莊的樣子。在繁體字中,觳食的寫法為觳食。
在古時候,觳食的漢字寫法為胡食,是一種描述人物飲食行為的詞語,意味着飽食暖衣。
1. 他大口大口地觳食着美食,樂得合不攏嘴。
2. 姑娘的儀态端莊,真是觳食到了極緻。
觳食可以與其他詞語組合成不同的詞組,例如:
觳食風雲:形容人物的儀态優美而不凡。
觳食臨風:形容人物儀态端莊而不凡。
觳食的近義詞可以是端莊、莊重。
與觳食相對的反義詞可以是粗魯、不修邊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