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 代專藏《四庫全書》的書閣之一。 乾隆 四十四年(1779年)建,在今 江蘇省 鎮江市 的 金山寺 。 鹹豐 三年(1853年)毀于火。
文宗閣是中國清代重要的皇家藏書樓之一,專為貯藏《四庫全書》而建。其名稱源自"文宗溯瞻"的典故,意指彙集天下典籍、傳承文化精粹。該建築始建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坐落于江蘇鎮江金山寺,與揚州文彙閣、杭州文瀾閣并稱"江南三閣"。
從建築形制看,文宗閣采用傳統樓閣式樣,主體為三層木結構,庑殿頂覆黑色琉璃瓦,象征"水克火"的防火寓意。閣内按經、史、子、集四部分類貯藏《四庫全書》共36304冊,另存《古今圖書集成》等典籍,體現清代文獻編纂的系統性。鹹豐三年(1853年)毀于太平天國戰火,2011年依據《兩淮鹽法志》記載在原址複建,現作為鎮江文化遺産的重要組成。
在文化價值層面,文宗閣不僅是典籍貯藏場所,更是清代"稽古右文"政策的物質見證。其選址金山寺凸顯"書藏名山"的傳統理念,建築規制參照甯波天一閣,反映古代藏書文化的繼承發展。閣内定期舉辦的曬書儀式,完整保留典籍防蠹、曝書等傳統文獻保護技藝。
據《四庫全書總目》記載,文宗閣本《四庫全書》在編纂過程中特别注重江浙學者的校勘意見,部分版本具有獨特的文獻校改記錄。現存複建工程嚴格遵循《營造法式》,采用傳統"一麻五灰"地仗工藝,完整再現清代官式建築特征,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文宗閣”是一個具有曆史和文化雙重含義的詞彙,其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但主要指向清代藏書建築。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分析:
文宗閣是清代皇家藏書樓之一,建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位于江蘇省鎮江市金山寺内。它最初用于收藏《古今圖書集成》,後成為庋藏《四庫全書》的七大藏書閣之一。鹹豐三年(1853年)毀于戰火,2010年在原址附近複建。
文宗閣仿照甯波天一閣設計,注重防火功能,建築總面積達1286平方米。複建後的文宗閣基本還原了清代風格,現為鎮江的文化地标和旅遊景點。
2011年複建完成後,文宗閣重新對外開放,成為研究古代藏書文化和典籍保護的重要載體。
若在文學或成語語境中遇到“文宗閣”,需注意其可能被引申為“學問淵博之地”的比喻義(如),但此用法非主流,曆史實指更為權威。
鞍馬罷任八字帖兒悲歎變炫無窮乘堅策肥詞義打啵東瓯二蜀俄旋翻梢犯霄法苑骨棱棱寒武系黑燈瞎火何因齁鼾懷戀晖采繭蠶禁例久留疾心蠲祓觖觖鈞聽媿恧臨去秋波流動資本龍服論天表旅遊區謾憶鳴舷木老鵶木心石腹醅甕抨章鉛摘青箱家秦始皇陵親遇七市榮秀肉荳蔻山歌上跻射蛟生支瑣碎歎嘻尪頑無全相星獻土鰕魚脅肩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