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詩·大雅》篇名。頌揚 周 自 後稷 、 公劉 以來,後人承其事業,享受福祿。 旱 ,山名。 宋 蘇轼 《葉教授和溽字韻詩複次韻為戲》:“歸來煮瓠葉,弟子歌《旱麓》。”
(2).幹旱的山腳。 唐 劉禹錫 《牛頭山第一祖融大師新塔記》:“以慧力感通,故旱麓泉湧;以神功示現,故皓雪蓮生。”
旱麓(hàn lù)是漢語中的古典詞彙,其釋義與文獻溯源如下:
字義分解
合稱“旱麓”即旱山山腳,泛指山腳地帶。
文獻出處
源自《詩經·大雅·旱麓》:“瞻彼旱麓,榛楛濟濟”,描寫旱山山腳林木繁茂之景。漢代鄭玄箋注:“旱山之麓,草木潤澤”,強調其地理特征。
《毛詩正義》釋“旱麓”為“旱山腳也”,并引《漢書·地理志》佐證旱山在漢中郡南鄭。
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指出“麓”本義為“守山林吏”,後引申為山腳,印證地貌含義。
《旱麓》篇以“鸢飛戾天,魚躍于淵”起興,後世常以“旱麓”象征:
“旱麓”是《詩經·大雅》中的篇名,同時也可指代具體的地理位置。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析:
來源與主題
《旱麓》出自《詩經·大雅·文王之什》,全詩共六章。其主旨曆來有兩種解釋:
詩句與意象
詩中“瞻彼旱麓,榛楛濟濟”描繪了旱山腳下榛樹、楛木茂盛生長的景象,暗喻周室基業繁榮;後文提到的“玉瓒”“黃流”等祭祀用具,則象征禮制與福澤傳承。
“旱麓”中的“旱”指旱山,位于今陝西省漢中市南鄭區(原南鄭縣)附近,“麓”即山腳。該地被認為是周朝先祖活動的區域之一。
唐代劉禹錫、宋代蘇轼等文人均在詩文中引用“旱麓”,借以贊頌德行或自然景觀的豐饒。
“旱麓”兼具文學與地理雙重内涵,其核心既是對周代先祖德業的頌揚,也承載了儒家對仁政思想的推崇。如需進一步探究具體詩句或曆史背景,可參考《詩經》注疏及相關考古研究。
閉籴不賓察脈暢朗丑言刀呾東鄉垩筆反易輔亮高眄缑氏山瓜裂關門打狗纥那曲滑律環規回蕩惠好胡鬧八光緊繃繃進士迹水九叙舉世皆知空名堂牒良宵美景梨栗兒臨職留居賣大戶妙足幕朔内卿逆見扒山虎膨大恰限泣詩人心惶惶入禅儒侶三梆三鳥山岫石地收據手頭不便霜蕪說話人倘或通分頽節瓦舍襪系文訞五考無為天下先項脊軒校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