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人我的意思、人我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人我的解釋

(1).他人與我。《莊子·天下》:“願天下之安寧以活民命,人我之養,畢足而止,以此白心。”《關尹子·二柱》:“渾人我,同天地。” 清 譚嗣同 《仁學》二:“人知腦氣筋通五官百骸為一身,即當知電氣通天地萬物人我為一身也。”

(2).借指塵世。 元 鄧學可 《端正好·樂道》套曲:“人我場中枉馳驟,苦海波中早回首。”

(3).佛教語。即人我見。凡俗之人妄認自身常住不變,執着“有我”之見,佛家謂之“人我見”。《壇經》三五:“人我是 須彌 ,邪心是大海,煩惱是波浪……無人我, 須彌 自倒;除邪心,海水竭,煩惱無,波浪滅。”

(4).佛教語。人相和我相并稱的略語。為人我四相中之二相。 清 吳偉業 《贈蒼雪》詩:“人我将無同,是非空諸所。”詳“ 四相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人我"是漢語中一個具有哲學和佛學意蘊的複合詞,主要包含以下核心含義:

  1. "人"與"我"的并稱:

    • 指代他人與自己。這裡的“人”泛指除自己以外的其他個體,“我”指自身。它強調個體間的區分和對立關系。例如,在人際關系中,常涉及如何平衡“人”(他人)與“我”(自身)的利益、感受和立場。
    • 來源參考: 現代漢語詞典(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商務印書館出版)通常會将“人我”解釋為“别人和自己”。
  2. 佛教哲學的核心概念(重要含義):

    • 在佛教(尤其是大乘佛教)中,“人我”具有特定的哲學内涵:
      • “人我見”(或稱“人我執”、“我執”): 指衆生對“自我”實體存在的錯誤認知和執着。認為有一個恒常不變、獨立自主的“我”(主體)存在。
      • “人相”與“我相”: “人相”指認為他人是實在的、獨立于“我”之外的實體;“我相”指認為自身是實在的、獨立于“他人”或“環境”之外的實體。兩者都是需要破除的虛妄分别。
    • 佛教的根本教義之一就是“無我”(Anātman),旨在破除對“人我”的執着,認識到一切現象(包括個體生命)都是因緣和合、刹那生滅、沒有獨立不變的自性(實體)。
    • 來源參考: 佛學經典如《金剛經》明确提出“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大乘起信論》、《成唯識論》等論典對“人我執”、“法我執”有深入剖析。佛學辭典如《佛學大辭典》(丁福保編)、《中華佛教百科全書》等均有詳細解釋。
  3. 引申義:

    • 有時也引申指個人的私心、成見或利害考量。當一個人過于執着于“自我”的立場、利益或觀念,而忽視或排斥“他人”時,就被認為陷入了“人我”的分别之中。
    • 來源參考: 此引申義在古籍和現代漢語中均有體現,尤其在讨論修養、處世之道時。可以參考《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編,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相關釋義和例證。

總結來說,“人我”一詞:

要深入理解“人我”的佛學内涵,建議查閱《金剛經》、《維摩诘經》等原典或權威的佛學論著及辭典。

網絡擴展解釋

“人我”是一個多義詞彙,其含義因語境不同而有所差異,以下從不同維度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1. 他人與自我
    指人際關系的互動與邊界,強調個體與他者的區分。如《莊子·天下》提到“人我之養,畢足而止”,體現對物質需求的節制。譚嗣同《仁學》則以“電氣通天地萬物人我為一身”比喻萬物互聯的哲學觀。

二、佛教釋義

  1. 人我見(世俗執着)
    佛教術語,指凡夫妄執“自我”為實有,如《壇經》批判“人我是須彌”,認為破除“我執”才能解脫煩惱。
  2. 人相與我相
    屬于“四相”中的兩種,指對自我與他人外相的分别心。《金剛經》強調需超越此二相,達到無分别境界。

三、引申含義

  1. 代指塵世
    元代鄧學可《端正好·樂道》用“人我場中枉馳驟”暗喻世俗紛争,勸人早離苦海。

四、現代應用

現代語境中,“人我”多用于哲學、心理學探讨人際關系,或文學作品中表達對世俗的反思。

提示:如需深入研究佛教釋義,建議參考《金剛經》《壇經》等原典;文學用例可查閱《莊子》《關尹子》等古籍。

别人正在浏覽...

波茲南重譯牀筵除蕩初生之犢不畏虎纛章京大造掉皮饾饤耳報神反縛房杜坊郭發頤肥皂泡風信工德攻掘海鳌畫案回德活把戲火叉甲紫泾渭自明季商拉攏邏挲律典猛虎行面沒羅幂籬名标青史摩登女模模糊糊甯死不屈女售貨員平陂鬐刺清駛輕亵跂首礐硞羣言堂如箭在弦澀剌剌沙拉拉甚長基線幹涉儀失察谥名誓命嗜殺守敵受審貪荒貼題威強響晴崄要禊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