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ct according to one’s capability; do what one is capable to] 按照自己能力大小去做事
朕當量力而行,然定可否。——唐· 吳兢《開元升平源》
估計自己力量的大小去做事。《左傳·昭公十五年》:“力能則進,否則退,量力而行。” 唐 吳兢 《開元升平源》:“公跪奏:‘臣適奉作弼之詔不謝者,欲以十事上獻,有不可行,臣不敢奉詔。’上曰:‘悉數之,朕當量力而行,然後定可否。’” 葉聖陶 《英文教授》:“各位同學呢,大家量力而行,能捐多少就捐多少。”亦作“ 量力而為 ”。《雲笈七籤》卷一○三:“法物所須,各以差降,士民之類,可量力而為之。”《羊城晚報》1991.2.1:“ 佛岡 遍地皆寶,但開發本地資源須量力而為。”
“量力而行”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liàng lì ér xíng,其核心含義是根據自身能力或條件采取行動,避免超出承受範圍。以下是詳細解釋:
如需更深入的曆史背景或例句,可參考《左傳》原文或權威詞典(如漢典、查字典等來源)。
《量力而行》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根據自己的能力和條件來決定自己的行動或做事的尺度。它的拆分部首是“量”和“行”,它的總筆畫數為11畫。
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哲學家孟子。孟子認為人們應該根據自身的能力來進行努力和行動,不要過度追求不切實際的目标或擔負超過自身能力的責任。
在繁體字中,這個成語的寫法是《量力而行》。
古時候漢字寫法較為複雜,可以寫成“量力而行”或者“量力而衡”。雖然寫法有所不同,但它們傳達的意思是相同的。
以下是一個例句:“我們應該根據自己的能力和條件,量力而行,不要不切實際地追求過高的目标。”
與《量力而行》意思相近的成語有:“因材施教”、“不力之選”等。
《量力而行》的反義詞可以是“過猶不及”,意思是過度超越自己的能力和條件,或者做事不夠努力。
一些以“量力而行”為基礎的組詞包括:“量力而進”、“量力而為”等。
總的來說,《量力而行》是一個告誡人們根據自身能力來行動的成語。它提醒人們不要貪圖虛榮或者超過自身能力的範圍行事,以避免失敗和挫折。相信遵循這一原則,人們可以更加合理地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取得更好的結果。
【别人正在浏覽】